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30个春秋。1993年建区,2000年获批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经过30年的发展,郑州经开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三强,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一带一路”重要的物流枢纽节点、河南省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本报通讯员 魏书全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1993—202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30个春秋。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从1993年建区,到2000年获批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再到“而立之年”,郑州经开区紧跟时代步伐,抢抓机遇,不懈奋斗,于曾经荒芜的沙土地之上“书写”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30年来,郑州经开区不断“长大”“变强”:规划面积从最初的12.49平方公里拓展到158.7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1265.9亿元;人均GDP36万元左右、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万元,位居全省第一。以占郑州市2%的面积、2.7%的常住人口、不足2%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全市10%的GDP、9.1%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的税收收入、17.4%的财政总收入和四分之一的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三强。“春天的故事”,演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殷殷的嘱托”,掀开了郑州经开区跨越发展的时代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郑州经开区视察,提出“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推动‘三个转变’”“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为郑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发展勇登攀。郑州经开区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激发出磅礴的发展新动能,铺展开叠彩的时代新画卷,一张张“亮丽名片”叫响全国、享誉世界。
最是奋斗能致远。三十而立,更立潮头。
制造业立区强区——让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这是一片产业发展的热土,一个个项目“拔节生长”,升腾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春潮。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在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上,平均每57秒就有一台整车下线。“2017年我们在郑州经开区种下了一棵树,现在,它已长成一片树林。”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深有感慨。
23条自动生产线、150台机器人、7台智能行车、30台AGV车……作为河南本土第一家数字化“灯塔工厂”,郑煤机结构件数字化工厂整个生产过程既自动又智能。“真没想到,这是世界级的水平!”参观者走进这里,不由啧啧赞叹。
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提出地、中国品牌日起源地,郑州经开区锚定先进制造业这一主攻方向,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让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曾经的沙荒白地已崛起为产业发展高地。作为全省十亿级、百亿级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区域,郑州经开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868家、超百亿级企业14家、亿元以上企业233家、纳税超亿元企业24家,世界500强企业54家、中国500强企业70家、外资企业106家,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了以生物医药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了以氢能及燃料电池、前沿新材料、专精特新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集群。
——在这里,汽车制造彰显澎湃动力。上汽、宇通客车、东风日产、海马4家整车厂,7家专用车厂,26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郑州经开区,汽车整车产能达到130万辆,占全省的70%以上。宇通客车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年跑出世界客车销量第一,5G无人智能公交车、智能巴士领跑行业新赛道;上汽郑州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产销汽车近140万辆,创造产值近千亿元,以整车厂、发动机厂为链主带动数十个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于此,成为上汽集团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
从乘用车到客车,从工程车到专用车,从纯电动到氢燃料,郑州经开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聚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趋势,布局新能源整车、储能及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形成了新能源整车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构筑完备的汽车产业生态,助力郑州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在这里,龙头企业担当“智造先锋”。聚焦地下装备、工程装备等成套装备,新兴智能装备、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郑州经开区坚定不移走品牌化、高端化、智能化路线,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一个个响当当的制造业品牌从这里兴起:郑煤机是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成套化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中铁装备让民族盾构装上中国“芯”,盾构机产销量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累计订单超1500台,成为我国出口海外盾构第一品牌;郑州海尔建成全国行业内最大规模家用空调智能制造基地和全球第一家热水器“灯塔工厂”;作为重要的智能手机零部件供应商,富泰华年产值稳定在百亿级;四方达、郑钻精密成为超硬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这里,生物医药蓄势乘势勃兴。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体外诊断第一股”——安图生物就诞生在郑州经开区。目前,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其中一期项目已投产,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体外诊断产业基地。
蓄势而发,乘势勃兴。立足安图生物、国药、华润、九州通、中源协和等现有龙头企业,聚焦体外诊断板块、高端医疗器械板块、医用新材料板块、前沿性医学板块等,围绕生物疫苗、诊断试剂、基因测序等重点领域,郑州经开区深挖产业链上下游,扩大规模、延链补链,推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跨越式发展。
——在这里,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从达成意向到最终签约再到开工建设,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2023年4月8日,海尔郑州家族又添“新成员”——总投资20亿元的海立·海尔合资压缩机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郑州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项目创造了海尔项目建设史上的最快纪录,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行业内最先进的数智化互联工厂。”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华刚表示。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郑州经开区坚持“项目为王”,扎实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擦亮营商环境“经开品牌”,以签约促开工、以竣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批又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不断夯实产业硬实力。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提升竞争能力,主体在制造业。作为河南省首家国家级“两业融合”示范区、河南省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园区,郑州经开区把握产业演进规律,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开放创新双驱动——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出重彩成高峰
这是一片开放创新的高地,一个个开放平台“叠加赋能”,一项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驱动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3年5月,一个满城月季花开的季节,郑州又一次迎来一场国际性盛会——第七届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30多国数万种商品在位于郑州经开区的E贸易博览交易中心展览展示,让人们一眼饱览“全球汇”。
曾几何时,这样的场景不敢想象。而如今,“世界超市”开到了家门口。
开放,催生了郑州经开区的另一个“使命”。
作为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内陆开发区,郑州经开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RCEP等机遇,放大区位交通优势,不断提升陆上、网上、空中、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发展水平,开放之路越走越宽,现已集聚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经开综保区、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特种商品指定口岸等对外开放要素平台,累计形成开放型制度创新成果290项(全国首创50项),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东联西进、融通亚欧,“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越跑越快。获批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东部地区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关铁融合”大监管区列入国家亮点工程,累计开行国际货运班列超7000班,形成“二十站点、八口岸”国际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业务覆盖欧洲、中亚、亚太地区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综合运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物汇中原、E贸全球,“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越来越便捷。全国唯一一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在这里落地,全国复制推广的跨境电商“1210”监管服务模式、“秒通关”及“O2O”自提模式在这里首创,率先在全国开通“9710”“9810”出口模式,开通郑州至列日、纽约、洛杉矶等跨境电商包机航线,打通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完整链条,每天E贸易走货量达25.5万包,跨境电商业务辐射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
陆海相通、一单到底,“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越来越顺畅。郑州经开区拥有铁路一类口岸和汽车、粮食、邮政等指定口岸,通过开行郑州至青岛港、连云港港、舟山港、北仑港、太仓港、杨浦港、钦州港等铁海联运班列,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
在郑州经开区,“物畅其流、货通天下”是有底气的。郑州经开区构建了以陆港型物流枢纽为引领的高能级、多层次的现代物流体系,集聚物流企业275家,其中京东、德邦、“四通一达”等5A级物流企业14家,建成仓储面积800多万平方米,快递电商物流体系年业务量15亿单,撑起河南高端物流产业半壁江山。
开放已成为郑州经开区的鲜明标识和亮丽主色。作为河南省“五区联动”重要平台、“四路协同”主要载体,郑州经开区坚定走好“枢纽+开放+产业+平台”发展路子,变“流量”为“留量”,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加速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全力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强区,让河南在与世界携手中更加出彩。
开放是必由之路,创新是第一动力。
今日之郑州经开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创新人才。
盾构装备、矿山装备、新能源客车等领域技术水平全国领先,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全国首套成套化智能综采设备等关键“卡脖子”技术在此破解,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燃料电池、生物医药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在这里攻关……郑州经开区已成为河南省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重要功能区以及郑州市“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科创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经开区聚集科技型企业876家、高新技术企业3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9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4家、占郑州市四分之一),院士工作站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众创空间8家,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一个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打造,深度赋能产业发展。安图生物获批组建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是近5年来落户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郑煤机、安图生物分别获批建设河南省煤矿智能开采装备产业研究院、体外诊断产品中试基地;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落户郑州经开区,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实现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全覆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和高端装备2个产业集群纳入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创新,拼的是人才。目前,郑州经开区累计入选国家、省市各级人才工程445人,规上企业汇聚高技能人才2.2万人,“人才领着产业走、人才陪着产业长、人才奔着产业来”的全新格局在加速形成。
郑州经开区是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走到今天的,继续往前走,靠的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创新。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郑州经开区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努力在现代化河南建设中出重彩起高峰。
三十而“砺”再出发——奋进新征程再造新经开再铸新辉煌
时间,开启新的书写;经开,翻开新的华章。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而立经开、再铸辉煌”的开局之年。
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开发区整合扩区等系列重要部署,创新区域合作开发新模式,郑州经开区与中牟县已开展委托代管与区域共建合作,全区规划及合作共建区域面积扩展至402平方公里,迎来更广的发展空间。
“经过30年的发展,郑州经开区已迈向了动能不断积累、潜力加速释放、后劲日益增强的新阶段,站在了历史发展的高点,也站在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起点。”郑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小虎如是说。
每一次历史性的抵达,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
而立之年再出发,一条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以高水平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有力支撑,全力实施“四大工程”,抓转型、强创新、育集群、拓开放、优环境,在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征程中挑大梁、当排头,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是立城之本。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郑州经开区着力夯实产业支撑,做强千亿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3000亿级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5000亿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万亿级智慧物流产业集群4个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以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跨境电商、直播经济、平台经济为代表的国际贸易及新消费产业集群两大千亿级新经济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园、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园、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等N个百亿级产业园。
击鼓催征,踔厉奋发。郑州经开区把实施“四大工程”作为提高产业集群规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和硬支撑,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智慧物流、生物医药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及新消费等六大重点产业培育工程,“一带一路”国际商务区板块、滨河新城核心板块、物流园区核心板块、祥云板块、圃田生态新城板块、中牟合作共建区板块等六大板块打造工程以及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工程、十大招商项目引育工程,全面开启“而立之年再造新经开”的新征程。
围绕“四大工程”,郑州经开区成立了指挥部和工作专班,建立“日报告、周调度、月排名、季评比、年考核”推进机制,催更“进度条”,以竞进状态和拼抢姿态按时序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努力闯出“四大工程”带动全域发展的新路子。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郑州经开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引领城市有机更新,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市功能、环境、生态、品质持续提升,致力打造经开有美育、经开有优学、经开有健康、经开有养老、经开有绿水等民生名片,彰显宜居宜业的品质新区样板。
30年前,一颗“希望的种子”在郑东南的这片土地上孕育发芽。30年后,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正在乘势崛起,并朝着“‘十四五’提前迈入全国经开区前20强”的目标奋力前进。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是振奋人心的未来。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
实习编辑:许静谊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