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打造全产业链 引领产业振兴
河南日报
2023-05-10 10:24:00
尉氏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河南核心区”中的产粮大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全国第一批小麦商品粮基地县

尉氏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河南核心区”中的产粮大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全国第一批小麦商品粮基地县,2010年、2014年两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近年来,尉氏全县上下牢记嘱托,发挥小麦生产优势,打好“抓链”“提质”“赋能”三张牌,下好产业振兴“先手棋”,打通了一条具有尉氏特色的绿色循环优质小麦全产业链。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通讯员 闫辉

2022年夏,在张市镇沈家村一望无际的农田里,麦浪滚滚,尉氏县第二届“粮王”争霸赛如期举办,朱曲镇农民罗红耀以平均小麦亩产862.5公斤夺魁,创历史新高。与此相对应的,高标准粮田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绿色循环试点、小麦产业强镇建设等一大批产业链发展项目正在排队跟进实施……

依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在尉氏,我们看到了乡村美、农民富、产业兴的美好景象。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开封市尉氏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河南核心区”中的产粮大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全国第一批小麦商品粮基地县,2010年、2014年两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期间,在尉氏张市镇作出了粮食生产“四个在”重要指示。近年来,尉氏全县上下牢记嘱托,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特色产业资源禀赋,发挥小麦生产优势,打好“抓链”“提质”“赋能”三张牌,下好产业振兴“先手棋”,打通了一条具有尉氏特色的绿色循环优质小麦全产业链。

尉氏小麦连年丰收。

抓全链条,产业发展擦亮新名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尉氏县把牢小麦生产这一优势和王牌,将优质小麦定为乡村振兴六大产业链之首,立足产能,厚植产业振兴基础。

做足一产优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粮食功能保护区92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粮田90万亩,基本实现粮田全覆盖。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1万亩,启动了邢庄乡0.4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内融入高效节水灌溉、智慧农场等建设内容,实现智慧化节水灌溉、无人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粮食生产相衔接,着力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标杆。2022年,尉氏县夏粮播种面积达104万亩,总产量52.51万吨,比2014年的49.16万吨提高6.8%,平均单产504.9公斤,比2014年的419.6公斤提高20.3%,以小麦为主的主粮商品化贡献率超过80%。

推进规模经营。全县17.9万亩50亩以上规模化流转主体中,粮食生产占比近70%,千亩以上流转主体中粮食生产达到15家,依托金丰公社、中化MAP等发展小麦全程和半托管近3万亩,以富民农机、红耀种植等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0余家,耕、种、管、收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迅速提升,实现了以小农户生产为主要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迅速转变。

增强产业引领。以小麦产业为核心,以省级龙头企业——河南中种联丰等为上游做好基础,以各类示范社、家庭农场为中游做足支撑,以国家级龙头企业开封天源面业有限公司等加工和流通企业为下游健全链条,培育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类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以小麦生产为主的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达20余家。依托豫粮集团、永达国库等重点收储企业搭建14个托市收储库点,年收储小麦30万吨以上,居开封市领先位次。

尉氏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努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大力引龙头、上项目、打品牌,将具有优势的小麦产业加快升级,擦亮尉氏特色农产品名片。

尉氏县门楼任乡郑家村小麦喜获丰收图景。

提质增效,链条融合形成新格局

2020年,“尉氏小麦”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专家一致称赞“尉氏小麦籽粒饱满均匀,呈卵圆形,色泽亮白,适宜加工成馒头、锅盔等中式面点,适口性好”,是尉氏小麦“质”的真实评价。在小麦全产业链打造上,尉氏县在生产上谋提质,在发展上促增效,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线性走向”问题。

围绕提质,以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为突破口,尉氏县高标准打造了1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订单全覆盖、统一农业保险,通过专种、专管、专收、专储,实现了小麦产品由优势向优质的转变,为二、三产业增效蕴藏了潜力。

围绕增效,以加工转化为增长极,做强面粉初加工优势,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天源面业、省级龙头企业雪花面业、市级龙头企业红强面业,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建设日加工700吨和500吨面制品生产线各1条、300吨生产线2条,全县日处理小麦达2100吨,年加工消耗小麦可达60余万吨。同时,做优精深加工,培育特色食品加工企业10家,加工面条、方便面、面包等特色食品30余种。

围绕融合,以发展深度融合为方向,尉氏县创建了市级优质小麦农业产业园,覆盖张市镇、小陈乡、十八里镇及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东区3个乡镇1个园区近30万亩耕地,规划了“一心两基地三区”,即综合服务中心、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休闲农业区、仓储加工物流区和科技创新研发区。2022年,成功申报“国家制种大县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全县优质小麦良种繁育项目达到17万亩。

在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基础上,尉氏县坚持向调结构要效益、要质量、要动力,用“质”来提升产业水平,用“质”来赢得市场认可,促进了小麦产业链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深度融合。

尉氏县张市镇的技术人员在利用无人机在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对小麦进行喷施肥料。

赋能转换,弥补闭环激发新动能

产业实现循环,产业链才能越安全、越稳定。在融合产业链条的同时,尉氏县紧盯小麦产业U形走势薄弱环节,在服务业和后加工上做足文章,致力疏浚优质小麦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新通路。

补足流通服务短板。引导企业和农民与产品发展导向、营销平台深度融合,小麦产业园建有“食品专用粉研究中心”,先后研制了“开源牌”“汴粮牌”5大系列通用粉、专用粉共30余种产品,通过推进线上销售与实体展销相结合,实现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尉氏石磨面粉、黑小麦粉等特色小麦产品订单更是络绎不绝,在“卖得好”中实现了增值增收。

弥合副产物循环再利用缺位。通过将秸秆、麸皮等加工成饲料、有机肥等,实现了副产物饲料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久都饲料、开泰饲料等饲料企业年产饲料45万吨。立昌生物、丰旺宝等重点企业年产有机肥5万吨以上,富民农机、天

惠农机等省级农机示范社,通过秸秆回收离田饲料化、基料化再利用达近40%,增加了副产业收益,形成了绿色再利用闭环。

实习编辑:郎润乾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分享至: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