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丨龙志刚专栏
大河财立方
2023-03-29 18:49:00
河南省作为“中原粮仓”,应坚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新时代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

作者:武小英,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武小英|校核:卞启航 王坤|审核:龙志刚

图片

政策背景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农产发〔2020〕4号),指出针对农业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国发〔2021〕25号),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图片

发展困境

一是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与管理水平较低,产供销链条冗余,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强。传统农业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生产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技术和流程标准不完善,导致农民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农产品供产销链条冗余、农民直销意识及品牌意识薄弱、信息不对称等使初级农产品盈利能力弱,无法保障农民权益和利益,倒逼部分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进城务工,进而出现农村空心化、务农人员老龄化、生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土地荒废等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较短,全产业链意识不足。农业全产业链包括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传统农业产业链条以生产、初级加工、销售为主,缺乏全产业链前端科研及后端品牌、体验、服务等环节,产业链价值链较短,人均农业增加值远落后于欧洲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以上困境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发展机遇,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拓宽,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大等。

图片

案例分析

1. 科技赋能,打造现代农业新版图广东省双岗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从翻土、无人机播种、自动洒水系统、农机采收等全过程采用农机以及无人机作业,机械化高度契合,极大程度上提升农作物生长过程以及采收效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数字农业”模式以数据促生产

2022年10月,南昌市红谷滩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试开园。基地通过赛通科技智能物联感知传感器采集、传输及分析数据,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依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智能管控、精准运行,实现高质高产的同时也兼具研学教育多种用途。此外,基地还应用元宇宙虚拟技术,顾客通过VR眼镜可以在元宇宙进行虚拟现实(VR)的采摘体验,虚拟采摘的农产品在现实中生成订单快递到家,实现供产销一体化。

图片图为红谷滩元宇宙·VR数字农业示范基地

3.“都市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向产业链高端跃迁河北省顺平县

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都市农业“百千万”工程。通过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高校在科技创新驱动上谋合作,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驱动;积极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新产业,建立中央厨房预制菜科技研发中心,规定生产标准,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形成结构调优、科技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4.“认养农业”模式推动“产供销”向“销供产”转变

2022年6月,贵州省凯里市探索发展“认养农业”模式,由消费者预付定金认养土地,指定种植作物,生产者根据认养人需求进行全程托管,严格执行绿色、有机全产业链生产标准,为其提供生产、采摘、仓储、配送等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农产品成熟后按约定价格全归认养者,实现了农产品“产供销”变成“销供产”,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图片

5.“农业研学+”模式催生农旅新业态

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农业研学教育已经发展出了文化考察、自然教育、生活体验3种模式。文化考察模式的典范是广东省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其以岭南文化为魂,以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为核心,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以旅游富民为根本,打造集宜农、宜游、宜教、宜乐、宜文、宜居、宜养、宜购的岭南乡村文化生态体验区。

图片图为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

江西省凤凰沟田园综合体是全年龄层自然教育模式的典范,涵盖茶叶、蚕桑、景观花卉苗木、生态果业等农业生产体系,是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高地、江西省全域乡村旅游先行区、江西首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图片图为凤凰沟田园综合体

山东省樱之崮田园综合体是红色生活体验与农业研学的新典范,以樱桃、黄桃、猕猴桃等为特色主导产业,是集农事体验、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旅游观光、亲子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图片图为樱之崮田园综合体

发展思路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首先聚焦种植产业链补强、加工产业链提升、销售服务产业链构建等重要环节,发挥科技优势数字赋能,以产业集聚人才,靠人才引领产业,积极探索电商直销、农业研学、农业旅游等“都市农业”新模式,构建农产品全产业链;

其次,通过“认养农业”“定制农业”等新模式,让消费者全过程参与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用高品质消费需求激发供给潜力;

最后,做好资金保障,做好产品标准化制度及农业补贴制度建设,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发展对策

1.产粮于技,让农业发展挑上“金扁担”

一是物联网赋能,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能化设施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化农业工厂等,改进传统农业流程,提升现代农业智能化、精准化、精细化生产管理效率,打造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实现作物质量和产量双丰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推进农产品供应链“数字控制塔”建设,通过收集、挖掘、连接、分析和运用数据,了解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交易、消费反馈等信息,解决农产品供应“一时多、一时少”的问题,真正使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的机会与能力。

图片图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二是科创赋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2.稳粮于民,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根基

一是培育懂技术的现代农民。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机专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机构定期为农民提供最先进的种植技术指导、电商销售等专业主题培训等服务;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培育实习实训任务,培养农民讲师,切实培育一批懂技术的现代农民。

二是培育会经营的现代农民。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人才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学习市场经营等知识,提升农民参与农业市场竞争的能力;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

三是培育会管理的现代农民。适时开展新型农业经理人、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行动;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培育未来新型农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片

3.售粮于形,推动农业产业链“出圈”

一是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精简农产品供销环节,打通“从农田到餐桌”供应链条。积极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立电商直播技能培训基地,引育电商人才,精简供销环节,塑造特色品牌,让电商平台成为农民新农具。加快农产品电商服务网点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多多买菜”、“叮咚买菜”等各类农产品电商新模式,延伸售后管理服务链,助力农产品电商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农业研学”、“都市农业”新模式,全链式壮大农业产业能级。以提供高效农业旅游体验服务为核心,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建设智慧农业园区,搭建网络化、一站式的智慧农业旅游服务平台,开展智慧旅游、特色农产品、休闲农家乐等服务,推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都市农业新业态迅速生成,以全链式壮大产业能级,推动农业园区变身为智慧农业产学研推一体化田园综合体。

三是积极发展“认养农业”、“定制农业”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以无线射频和二维码技术为支撑,打破传统农业“产供销”模式,以打造现代农业“销供产”新型模式为目标,紧密联系供产销环节,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深化顾客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图片

4.护粮于策,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做好资金保障。一方面,持续加大政府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倡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和资助农业企业、鼓励企业和工商联筹资发展农业,实现农业投资多元化、社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做好制度建设。政府赋能,通过制定标准化农业生产流程,明晰农产品品质要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实施合理的农业补贴措施,激发个体农户种粮积极性,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通过设计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引导、协调与支持企业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生态链的良性运作;通过建立农业风险规避机制,鼓励市场推出“保险+期货”“保险+银行”“保险+技术”项目,利用市场化手段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引导农业产业缓解市场波动的冲击。

三是做好平台搭建。一方面,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整合土地、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农业从业者根据自身资源供给与需求情况实现供需对接或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搭建消费者与生产者交流平台,使消费者的需求直接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将生产过程和质量再反馈给消费者,解决传统农业生产端与消费端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精准营销,降低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风险。

结语

河南省作为“中原粮仓”,应坚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新时代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紧抓“中原农谷”建设机遇,持续推进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和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和全产业链发展,努力成为现代农业强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河南方案。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分享至: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