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毅
郑州的天,春天总是很短,尤其是停了暖气之后,总要习惯性得冷几天,突兀地降温。4月初,突兀地升温,早晚还是凉的。
我呢,顺道发烧,然后住院,倒是和天气应了。医院的饭第一顿是新鲜,第二顿是没劲出去,一直坚持到了出院。总算有个老西郊的朋友,找了一个晚上,主要是庆祝他获得一项荣誉,捎带上为我出院接风。
为了吃什么,大家都想破了脑袋,终于这位靠谱的朋友说小时候经常吃一家砂锅,不记得名字,偶然间在伏牛路上看到过。我很认真地查了百度地图、美团、大众点评,综合出来一家30年老店,岗刘砂锅老店(前进路店)。居然说肯定不是,直到喝了第一口汤,才承认就是心心念念的。
颍河路和伊河路中间有一条前进路,这家砂锅店离伊河路近,门冲西,没有停车位;一共二层,一楼是四方桌和长方桌,一进门右手是凉菜和熟食,二楼是圆桌和包间,二楼的南头是卫生间。
朋友解释说并不知道砂锅的名字,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在伏牛路上搭个棚,而且是个很大的棚,能坐好多人。每次都是跟着老爸去的。说“走,去吃砂锅”,就跟着去了,“砂锅”就是它的名字。
这家砂锅最少有30年历史了,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伏牛路陇海路口有家电影院,这家砂锅店搭的棚就在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马路对面是大岗刘村。他最早来这里吃砂锅是幼儿园的时候,90年代初期。小时候,他妈妈在医院上班,而且经常要上夜班,所以晚饭多数时间都是父亲带他解决。吃完喝完,爷俩晃着回去,主要是骑车的已经喝多。当然也经常碰到父母同时上夜班的情况。
这家砂锅曾经在西郊非常有名,每天都坐满人,朋友的父亲下了白班后,约上三五个同事喜欢来这里吃砂锅,点几盘凉菜,几串羊肉串,要几份砂锅,几瓶啤酒,然后就开始说话聊天。常常单独给他自己点一份砂锅,坐在旁边吃,看着他们大人聊天,也很是开心。朋友一般喜欢点个排骨砂锅,配着烧饼吃,至今想起来还很有画面感。这应该是郑州最早的大排档了。
朋友说以前这家砂锅贵,印象中是11元一份,30年前这个价格确实挺奢侈的了,毕竟那个年代在郑州吃碗烩面才3元钱。虽然价格贵但是味道好吃,每次去人都坐满,老板忙的不亦乐乎,90年代也是西郊经济最辉煌的时候,大家下了班都喜欢出来消费。这番话让我想起了洛阳涧西,大厂集中的区域。
他给我得瑟说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晚上会经常跟着家人来吃砂锅,平均一周2-3次,酥肉的、排骨的、莲荚的,鸡块的都很好吃,配菜也都很入味,尤其是汤让人回味无穷,吃的差不多了泡点烧饼,简直完美。
后来,电影院拆了,大岗刘也拆迁了,这家砂锅也搬走了。因为不知道砂锅搬到哪里了,也不知道这家砂锅具体叫什么名字,以为老板可能早都不干了吧,所以上了初中后就没有再吃过这家砂锅,但是味道一直有印象。后来也吃过不同家的砂锅,不过跟它比都差的太远了。
直到我通过三个APP锁定,才帮他找到了之前的味道。朋友后来跟老板聊天,一切都对上了,就是小时候吃的那家。
砂锅味道还好,老板脾气有点大。
【编者后记】
我曾经的住处有个丁记砂锅,走的也是亲民路线,我发现郑州人其实挺喜欢那种看起来暖暖的美食...
实习编辑:郎润乾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