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modal window.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实习生 刘豫 文 李博 摄影】粮安天下,良种先行。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农科院院长杨青春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要尽快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国种子品牌。”
【情缘】
种子就像我们的孩子
衣着朴素、身材清瘦、两鬓斑白,初看上去不像搞科研的,更像位有点内敛的老乡。这是记者见到杨青春时的第一印象。
与农业科研打交道近40年的他,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从未停下在田间地头奔走的脚步。
“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上大学时又学了农业专业,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民那种执着的性格也很喜欢。”他说。
杨青春长期从事大豆育种、高产栽培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先后承担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等重大科研和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
谈到从事农业科研最大的收获时,杨青春说:“在农作物生长时期,经常会有农民拿着豆子或者麦子来问我们作物生了什么病?他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也能更好了解农民生产的需求,我感觉非常有意义。”
培育种子就像养孩子。
杨青春告诉记者:“像我们今年配了一个新的杂交组合,种到地里后,发现长势很好,我们就从中间选择一些比较好的单株,经南繁加代后明年再种下去,期待能长出符合心理预期的品种。对待种子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特别是在市场上看到我们亲手培育的品种,由衷感到高兴。”
他说,在种子成长中,还要悉心呵护、耐心陪伴,认认真真地记录着“孩子们”的每一个成长过程,“种子就像我们的孩子”。
【成果】
已形成农作物新品种“周口方阵”
“这块地里有一百多个小麦品种”。
来到周口市农科院试验田里,杨青春向记者介绍道:“周麦系列品种以矮杆抗倒、大穗高产而闻名。”放眼望去,“高低不一”的麦子在微风吹拂下摇来摇去。
“这块地更像是一个‘露天种子博物馆’,它凝聚着一代代科研人的心血。”杨青春感叹说。
“我们‘周字号’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有87个,其中小麦30个、大豆27个,玉米、花生、芝麻、园艺等作物新品种30个,在黄淮地区形成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周口方阵’。”杨青春如数家珍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周麦9号,周麦16、18、22、27等为代表的周麦系列品种,先后在黄淮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黄淮麦区主推品种,周麦也逐渐成为国内知名的小麦种子品牌。
杨青春告诉记者,周口市农科院先后育成并推广了周豆1号(豫豆6号),周豆12、23、25等高产、优质、多抗大豆新品种20多个,为黄淮地区夏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质种源。
目前,以优质强筋、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周麦36、优质高蛋白大豆周豆25为代表的“周字号”系列新品种,在黄淮地区年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
“周麦、周豆、周单、周花等‘周字号’系列新品种推广至河南、安徽、江苏等10多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12亿多亩,新增总产量600多亿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00多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周口贡献。”杨青春说。
种子的生根发芽,也使得三川大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据了解,周口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80亿斤以上。
尽管如此,但杨青春认为,还有许多的不足,尤其是种子领域。
【建言】
加快育种创新,培育一批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种业大国,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育种技术和手段等方面,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尚有不少短板和不足。”杨青春告诉记者。
在种质资源方面,主要存在着收集保护不全面、鉴定评价不精准、创新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育种创新方面,存在着品种同质化严重、育种手段落后、突破性品种不多、种子研发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今年两会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育种创新等方面的建议。
一是大力开展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和利用,加强种质资源库和种质鉴定圃建设,全面加强对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挖掘一批优良种质基因,为品种创新提供优异的基因来源。
二是加快育种创新,培育一批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
“我们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超高产优质多抗小麦、高蛋白和高油大豆、高油酸花生、高淀粉玉米、宜机收芝麻等主要农作物育种上潜心攻关,实现种质资源研发和育种创新的新突破。”杨青春说。
在杨青春看来,只有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加快推进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创新,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种子品牌。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