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河南深化改革成果如何?这场发布会说明白了
大河财立方
2022-09-20 20:16:47
“金融豫军”快速崛起,中原银行全国城商行排名升至第8位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吴春波 陈诗昂 裴熔熔 文 冉衡 摄影)9月20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全面深化改革专场新闻发布会。重点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和突出成效,并就科技创新、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河南金融改革等方面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图片

全省市场主体数量突破900万户位

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胡五岳介绍说,十年来,河南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紧抓不放。

2012年以来,河南省先后10次累计精简68.2%的省级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贯通省市县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全面建成,“三十五证合一”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目标,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系统性重塑、政务服务整体性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90%以上的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上升到90%。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用脚投票。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数量突破900万户,是十年前的3倍多,位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位。

前7个月技术合同成交额620.78亿元

超过去年全年

胡五岳表示,数字变化的背后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加油助力。河南省委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在全省启动实施了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就是要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这个引擎。

在具体改革措施方面,河南围绕一流创新平台、一流创新课题、一流创新人才、一流创新金融、一流创新环境这“五个一流”,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了50项改革举措,有些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351.2亿元,是2012年的5倍;2012—2021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幅14%,2021年突破10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05%上升至2021年的1.73%;今年前7个月技术合同成交额620.78亿元,同比增长145.6%,超过去年全年的成交额。

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首次进入全国第一组别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发布了《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报告》。在省级政府层面,河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首次由“高”组别升至“非常高”组别,被列为进步较大地区,处于全国第一组别。

河南是如何做到的?

河南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璐表示,近年来,河南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以数字政府建设为依托,以便捷、高效、共享、优质为方向,大力实施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攻坚行动,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大幅跃升,从2018年度的全国第24位,升至2020年度的第8位,再到2021年度首次进入全国第一组别。

对于这一成绩的取得,赵璐介绍,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泛在可及的政务服务体系;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拓展服务应用场景,打造政务服务河南品牌;强化政务数据支撑,提升智慧便捷服务水平。

省直事业单位机构精简60.7%

重塑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省委部署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最新进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委编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胡彦宏介绍说,目前,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市县层面的改革方案已经批复,相关改革任务正在稳步推进。

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事”和“业”更加匹配。着眼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赋予事业单位“事”和“业”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厘清了政事关系、事企关系、管办关系,事业单位的公益类别、主要职能更加科学明晰,公益属性得到强化,构建起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事业单位机构职能体系,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增强。

胡彦宏举例,围绕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河南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做强做大省农科院,新组建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门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多家省实验室,对省直55个科研类事业单位进行整合设置,形成了布局合理、职能清晰、协同高效的科研院所体系。

二是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坚持“减法”和“加法”并重,盘活用好沉淀的和低效配置的机构编制资源。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事业单位精简60.7%,事业编制精简46.9%。同时,将腾出的编制资源向重大战略实施、民生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比如,为省科学院、省实验室等核定编制3300余名,根据需要增加了教育、医疗卫生、文物保护等领域相关单位编制数量。

三是体制机制顺畅高效。通过撤并“小散项”、合并“同类项”、单设“必设项”,有效解决了省直事业单位存在的分散重复设置、职责交叉重叠等问题。

四是动力活力充分迸发。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行政领导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创新制定符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干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干部职工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对转制为企业的单位,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整合盘活国有资产。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99.5%

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2021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弯道超车晋升国家A级,省管企业盈利水平达到历史最好。

省政府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孟连介绍说,河南省大力学习推广郑煤机经验,推动形成河南资产市场化改革、河南能源改革重生、洛轴集团专项改革等一批河南改革样本。平煤新型炭材料科技公司被评为“双百企业”标杆,河南资产、豫信电科分别新增入选全国“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河南能源三门峡戴卡轮毂公司获评“全国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整体领先、个体出彩”。

河南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推动国资布局战略性优化、国企专业化整合,在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打造“旗舰劲旅”企业,截至目前,已完成14户企业重组、3户企业更名、3户企业退出。

从去年开始,河南省政府国资委全力推进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目前,省级层面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到99.7%,终结了多年来“九龙治水”局面。

坚持“改国企必先改国资”,研究出台《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工作方案》,推动形成“2+N+X”省管企业功能格局;印发《河南省省管企业主业管理办法(试行)》,圈出发展赛车道;实施国资国企数智赋能三年行动,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穿透式监管新名片。

截至2021年底,省管企业资产总额2.5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232%;利润总额263.4亿元、净利润183.2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加238.5亿元、208.8亿元。省管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截至2021年底,省管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5.2%,净资产收益率3%,分别较2012年增长5.2、4.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0.8万元/人,较2012年增长114.6%。

“河南省管企业社会贡献度持续攀升。”刘孟连介绍,今年以来,省管企业累计上缴税金287.5亿元,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4.7亿元,煤炭企业保供电煤2596万吨,为电厂让利超30亿元。

“金融豫军”快速崛起

中原银行全国城商行排名升至第8位

这十年,河南地方金融改革成效如何?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拴成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大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推动全省金融工作全面发展。十年来,地方金融改革从完善组织体系到提升资产质量,从创新先行先试到典型经验推广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实施“引金入豫”工程。近年来,“金融豫军”快速崛起,全国性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在河南省设立分支机构。省级法人银行、保险、资产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相继成立,各类金融主体逐步完善,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省银行、证券、保险法人机构240家,在豫非法人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634家,初步形成了各业并举、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

二是深化城商行改革。省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打造一流城商行、农商行”。在楼阳生书记的部署和推动下,2022年5月27日,新中原银行正式揭牌,标志着河南省城商行改革重组顺利完成。重组后的中原银行资产规模超1.2万亿元,存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6300亿元,在全国城商行排名从第12位上升到第8位。此次改革重组的成功,既创造了国内城商行发展史上吸收合并规模最大、涉及人数最多、复杂程度最高的银行改革重组,打造了城商行改革的河南样板,又创造了服务不断、秩序不乱、业务快速增长的中原奇迹。

三是推进农信社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断修订完善省农信社改革方案,持续深化省市县三级农信社改革,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法合规、分类指导”的原则,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截至2022年8月末,全省136家农信社,已完成改制106家,剩余30家正在积极推进。同时,积极推进农信社优化资产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257亿元专项债已成功注资,截至7月末,全省农信社不良资产累计清收超17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874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662亿元。

四是探索地方政策性科技金融。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通过建立科技信贷损失补偿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郑州银行设立科创金融事业部和金融智谷支行。2022年4月,河南省地方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启动暨郑州银行科创金融事业部和金融智谷支行揭牌成立,对于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推动科创企业加快成长、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具有标志性意义。截至2022年8月末,全省科技贷累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1816家(次)、发放贷款97.6亿元。

五是推动普惠金融改革。卢氏县在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实践中,先行先试,敢于创新,构建了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产业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对河南省探索的金融扶贫新路子均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2016年12月,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同意,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兰考模式。相关改革经验入选中央组织部编写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和中央党校教学案例,并在全省复制推广,为县域普惠金融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六是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先后推动建立企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设立上交所、深交所和新三板河南服务基地,持续完善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实施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从企业上市发债培育、公司规范运行指导、资本市场融资服务等多个方面强化工作推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本支持力度。2012年至今,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64家。截至目前,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149家,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家(首发5家,迁址郑州1家,境外上市1家),境内过会待发企业8家,港股过会待发1家。年度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有望创历史新高。

点燃科技创新发展新引擎

在全省启动实施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河南省是怎样以改革之火去点燃创新引擎的?胡五岳表示,面对缺乏一流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匮乏和缺少高能级平台的现状,河南省已从五个方面入手,打造河南科研创新平台生态体系。

第一,率先抓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打造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目前,省科学院已经按照新的体制机制健康运转,数学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已开始运行,在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一批前沿课题攻关正在全力推进。

第二,抓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三合一”融合发展。以省科学院为“天”,专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中原科技城为“地”,提供发展空间、公共服务;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桥”,连着“天”、接住“地”、推动科研与产业全面贯通,在中原科技城260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内,实现创新链的连续布局、系统性布局。

第三,抓省实验室体系完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设立了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门实验室等8家省实验室,新批准了首批12家省实验室基地,形成“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河南贡献。

第四,抓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补齐创新链条。围绕我省重点产业,新建25家省产业研究院、21家省中试基地,第一批中试基地已累计服务高校、院所、企业210多家,开展中试服务500多次,努力实现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

第五,抓标准化“智慧岛”双创载体推广,形成创新生态小气候。龙子湖智慧岛已集聚各类双创载体32家、私募投资基金机构247家、大数据企业超200家。各地也都在加速复制推广智慧岛标准体系,全省共规划布局建设29个智慧岛,智慧岛正在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富有河南特色的科创品牌。

在一流创新人才方面,河南省贴近首席科学家、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的需求,健全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的管理服务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半年全省共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60余人,海内外博士1500余人。

今年已预拨下达省科学院及省实验室经费预算14亿元。在一流创新金融方面,针对我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河南推出一系列科创金融改革。

比如,大力实施“基金入豫”,完善配套政策,今年上半年省级21只政府投资基金到位规模新增64.67亿元,直接投资项目金额新增19.61亿元,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早期项目新增27个、占比50%;建立政策性科创金融体制机制,河南省把郑州银行作为试点,推动郑州银行加快向政策性科创金融转型,金融智谷科技支行揭牌运行,4月以来累计支持各类科技型企业773户、金额44.6亿元。

县域经济总量达3.52万亿元

7个县市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河南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和一体化发展,分别向郑州、洛阳、南阳下放295项、286项、140项省级管理权限,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

河南省建立健全市本级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推动各省辖市强化市本级导向、做大做强城市经济,2012—2021年有10个省辖市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实施放权赋能、省财政直管县、“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三项改革,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2021年县域经济总量达3.52万亿元,是2012年的2倍,有7个县市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徐跃峰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成为河南省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功能区,全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和工业利润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去年以来,为及时顺应趋势变化,推动开发区实现新一轮的突破性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

截至目前,全省开发区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强,1—7月份全省184个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高于全省工业0.8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66.2%,为全省经济平稳向好、提质提速提供了强力支撑。

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

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

记者在发布会上也了解到,河南省注重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充分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在深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方面,河南省高质量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1837.46万农户领到了证书,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总额3455.4亿元,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4.9万个,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占76.6%,更多的村实现了“有钱好办事、有钱办好事”。

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方面,全省发展农民合作社19.8万家、家庭农场26.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规模经营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方面,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河南贡献”。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