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多方合作政策引领三产融合,让河南造酸辣粉出彩出圈
大河财立方
2022-09-16 11:10:00
当下,河南酸辣粉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能迎来新发展。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丁洋涛 文 朱哲 摄影)人生五味全,酸辣最解馋。9月16日,中国(通许)酸辣粉行业大会(以下简称酸辣粉大会)在开封市与通许县两地同时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豫见酸辣粉 共赢新未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志刚以“河南酸辣粉:机遇与挑战”为题发表主题演讲,解析河南酸辣粉产业面临了哪些机遇与挑战,为河南酸辣粉产业提出建议,即通过政策引领以方便酸辣粉产业为纽带,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机遇空前,河南酸辣粉原料产能充足

“当下,河南酸辣粉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能迎来新发展。”9月16日,陈志刚在酸辣粉大会上表示。

粉条(粉丝)是淀粉制品,也是我国传统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深厚的消费基础。目前,切入酸辣粉赛道的企业包括以销售为主的企业、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原来的方便食品生产企业和网红电商企业。陈志刚表示,众多企业参与是好事,但是需要引导和规范。

陈志刚现场回顾了方便酸辣粉发展的市场历程。国内方便酸辣粉市场经历:2016年以前

的缓慢发展期、2017年~2019年的爆发期、2019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的混战发展期和2021年下半年至今的品牌期。

“从不少产品出现后迟迟不被市场认可,到经历了长期的价格和品质拼杀后,酸辣粉行业竞争逐渐良性循环,进入品牌竞争期。”陈志刚称,方便酸辣粉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具体到河南,陈志刚认为,河南酸辣粉发展机遇空前。

“全国80%以上酸辣粉‘河南造’,目前河南以酸辣粉为主导的食品企业50多家,已经形成了酸辣粉的原料种植、加工、配料、设备、包装全产业链的发展链条,在创新机制的驱动下,已经形成百亿级的食品产业。”陈志刚表示,河南酸辣粉发展优势明显。

“2021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5752.6万亩,河南省就有550万亩,全国排名前五。”陈志刚称,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优势明显。

挑战仍存,河南亟需提升红薯淀粉产能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当下河南酸辣粉发展面临的挑战。

“淀粉原料及品质是酸辣粉的‘芯片’,要想‘酸辣粉,河南造’,就不能缺少酸辣粉粉饼生产原料淀粉。”陈志刚认为,河南本土红薯淀粉规模化实际生产企业较少,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河南酸辣粉生产对淀粉的年需求量达10万吨以上,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但是,陈志刚表示,酸辣粉行业还缺少相关标准的制定,尤其是方便酸辣粉生产缺少相关地方及国家标准,亟需引导规范。

同时,河南地方特色产品有待进一步挖掘。陈志刚举例称,例如安徽地方特色产品淮南牛肉汤,期基本组成就有牛肉、粉丝、豆腐丝等;南京地方特色产品鸭血粉丝汤,粉丝更是必不可少。“河南也应该多挖掘地方特色产品,挖掘粉类产品的应用场景。”陈志刚表示,比如河南禹州盛行的粉条豆腐菜,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企业角度来讲,河南行业内酸辣粉生产企业在数量方面相对容易实现领先,但要提升企业酸辣粉生产质量,还需要一定的科研支撑。“目前方便酸辣粉改变主要在调味料包上,生产企业对于粉饼的改变较少。”陈志刚称,当下酸辣粉粉饼状态和品质有待提升。

陈志刚称,其团队经过十几年的研发,开发了一套适于企业的全自动化鲜粉丝(水晶粉丝)生产设备,总结了一套适于企业生产的湿粉操作规程。“1吨淀粉原料能生产1.6~1.8吨湿态粉丝,电力燃气用量节省约70%~80%,降低了生产成本。”陈志刚表示。

多方合作、三产融合,

让河南造酸辣粉更出彩、更出圈

河南酸辣粉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机遇,也有必须直面的门槛。在此背景下,如何才能让河南造酸辣粉出彩、出圈?

陈志刚认为,以方便酸辣粉产品为例,该类目产品前景广阔。“在高节奏和‘单身化’ 的社会中,方便酸辣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陈志刚表示,对标地方特色产品螺蛳粉,光大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该款产品产值为501亿元,市场广阔。

方便酸辣粉发展的广阔前景背后,是方便酸辣粉食品渐趋标准化、规模化的原辅料生产,要做到标准化、连续化、智能化的产品加工,和要实现安全化、营养化、方便化和个性化的产品需求。

详细分析方便酸辣粉产品发展前景及趋势后,反观河南酸辣粉产业,陈志刚建议,要走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通力合作的路子,这样才能让河南造酸辣粉更出彩、更出圈。

“小红薯大市场,小粉条大产业。通过政策引领,一产往后延(淀粉加工),二产两头连(数量和质量并重),三产走中高端。”陈志刚总结道,河南酸辣粉产业要以方便酸辣粉产品为纽带,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才能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