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应该看看合肥的蝶变:“平平无奇”到“举世瞩目” | 河洛观潮
大河财立方
2022-08-24 11:33:00
合肥17年间城市排名跃升57位

□ 席升阳 陈慧

尽管合肥是一个省会城市,比工业,合肥没有共和国“长子”;比文化,合肥最多可以追溯2000年,哪能比上洛阳的5000年;比旅游,我们不知道合肥有哪些著名景点......

可是,一觉醒来,合肥已变天......

一、合肥:17年间城市排名跃升57位

合肥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生产总值(GDP)11412亿元,比上年增长9.2%。

而洛阳,2021年的GDP 是5447亿元,增长4.8%。

再看看领军的产业与城市的排名。据央广网4月22日的报道,2021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3%,带动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1万亿大关,位列全国城市十九强,在过去17年间城市排名跃升57位,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城市之一。

洛阳现在城市排名似乎依然是在40到50的区间。

我们再看看从全国实体经济下行,疫情肆虐的这五年,合肥的经济增长:

图片

2020年合肥跻身中国的“万亿俱乐部”!这种逆势上扬绝非偶然!

二、合肥跃迁的秘诀:换道超车,抢先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十几年间,在洛阳人还“沉浸”在传统工业的骄傲和自豪的“微醺”之中时,合肥人就已经先知先觉了。

合肥锁住了国家的战略导向,聚焦在市场的重大需求,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领域,备足粮草,在打好一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动力、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看看他们是在如何刷新公众的认知吧。

1.创新元素+黑科技

量子技术运用的加密安全通话技术、全球首款折叠屏笔记本电脑、0.7秒可检测超标机动车尾气技术、芯碁微装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东超科技空气成像技术、云塔科技5G宽带滤波器芯片……这些国际领先的黑科技成为了构筑合肥创新元素的新实力。

2.“创新平台+高科技企业”→创新成果

合肥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于一身,孵化出批量的科技型企业,铸就了合肥最大的创新优势和最鲜明的创新特征。

2021年,合肥新增国家高技术企业超1200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企业42户,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20强。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30个新型研发机构。

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离子医学装备等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彩虹液晶8.5代线玻璃基板打破国外垄断......

3.创新成果由“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创新成果在实验室,去瞄准参评国家奖是很多科研平台的非常“清高”的惯性,洛阳这一方面的痕迹也很重。

可是合肥就很“实际”,他们把市场需求作为研发的起点,把研发的成果又迫不及待地推向市场。

合肥的创新安排是: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关键环节,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积极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及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

其次在产业“卡脖子”领域,组织企业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发力,形成了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处处“开花结果”的龙头企业

合肥的蝶变,是政府规划与力行的结果,如今已经形成了“马太效应”:你越好,就让你好上加好!

1.政府拿出“真金白银”

在综合政策方面,合肥出台“高质量发展30条”“三重一创”等支持政策。

在专项政策方面,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出台“中国声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光伏、线上经济等专项支持政策,精准支持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环节。

在财政支持方面,合肥每年拿出100多亿元的“真金白银”助力产业发展。

2.春种秋收:拳头产品、龙头企业比比皆是

合肥牵手了大众、比亚迪等120余家企业,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之都,基本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再晒一晒合肥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成绩单:

阳光电源储能出货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1;

晶合集成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市占率全球第1;

华米科技自主品牌智能手表市场份额位列全球前3;

合肥京东方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全球领先;

……

2021年合肥的元琛科技、巨一科技等产业链重点企业成功登陆A股;

2021年合肥新登陆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总数达到13家,居省会城市第2、全国城市第6位。

3.熠熠生辉的国家级产业地标:“芯屏汽合、集终生智”

我们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对“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内涵和外延还不明了。经过百度,我们了解到:“芯”代表芯片产业;“屏”代表新型显示产业;“汽”代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代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集”指集成电路产业;“终”指智能终端产业,“生”指生物医药产业;“智”指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显然,这是对合肥全产业链的产业布局和全产业链的产业融合的高度概括。或许这将成为新的专业术语而慢慢地被大众所接受。

经过多年发展,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已经进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成效连续4年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这是合肥先知先觉,针对我国曾经“缺芯少屏”的产业格局,聚焦打造“芯屏汽合”产业地标,高起点主动围绕国家新兴产业重点布局的杰作。

在全产业链融合的过程中,合肥呈现出了“抱团蝶变”的产业景观: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各类企业300多家,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先后获批大陆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芯火”双创示范基地。在设计领域,年复合增长率国内第一。

比亚迪汽车、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等一批百亿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之都正在加速崛起。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也蜚声海外。

看看一些机构对合肥的排名: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中国新型显示十大城市白皮书》中,合肥市位列十大城市之首。

《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榜单》中,合肥市排名全国第4。

合肥,这十几年间从“平平无奇”到“举世瞩目”再到“创新之都”。

洛阳,是不是应该有所思考?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