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会芳
为何要写这篇书评
算起来,认识宁少斌也没有太长的时间。从去年冬天到现在,总共也就只有两面之缘。然而,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朴实,话语也不多,甚至还有些许腼腆。若不是得知他已经创作了几部大部头的乡村小说,我很难将他与作家的身份联系起来。他生长在豫西宜阳县农村、是和他的祖祖辈辈一样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外形普通的人,却以常人少有的毅力坚持创作,外出打工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见缝插针进行写作,既不为困难所动,也不为斗米折腰。他利用四年的“缝隙时间”,完成了《村暖花开》(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这部长达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这得有怎样的热爱和情怀才会驱使一个人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还能做如此创举呢!
说起来,我的工作也是与文字打交道的。然而文字工作与文学创作之间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巨著,那得有非凡的人生阅历、十足的文学才情以及常人所没有的毅力才能尝试。在与宁少斌短暂的聊天中,我得知他不仅熟悉中西方历史上广为人知的经典名著,同时对于当代国内文坛上的诸多流派和作家也耳熟能详。文学对于他,不是糊口的饭碗,甚至在短期内也无法给他带来名利与财富,可是他依然如此执着。除了深深的热爱,恐怕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了。
也许是因为我在高校里工作,他拜托我给他的小说《村暖花开》写一篇书评。说实话,我的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所谓“术业有专攻”,我是一位社会科学从业者,平日里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虽然与乡村发展有关,但毕竟文学语言与我写的学术论文还是存在诸多不同的。但是,我又似乎无法拒绝。一名农村作家孜孜不倦的书写、创作的精神让我感动,我愿意通过文字的推介,让更多的人认识他的才华,知晓他的故事,传播他的精神。这便是我动笔的前因后果。
这是一部讴歌时代、记录变迁的乡土文学巨著
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如他所言,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叶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在时代背景下无数小农何去何从,农民是否将走向终结,发人深省。而作为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大国,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同样面临“八亿农民何去何从”的历史大问题。广大农村和农民在四十余年里所经历的变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引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冲动,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阶层摆脱贫穷、追求富裕的决心和梦想。
宁少斌的这部小说正是以这样的主题进行创作的。小说以豫西莲花山镇杨柳庄村的一群男女青年的故事为叙述主题,运用多线条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村庄不同人物的奋斗史与抗争史。
在我看来,书写农民的命运至少有如下两种视角:一是由内向外看,一种是由外向内看。路遥《平凡的世界》无疑就是第一种视角。作为一个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熟悉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在时代中挣扎与奋斗的故事。因为这份熟悉,作家在下笔时一方面饱含深情,另一方面也成竹在胸。宁少斌的这部《春暖花开》具有和《平凡的世界》较为相似的书写风格。不同的是二者写作的背景。《平凡的世界》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写起,描写的是孙玉厚家两个儿子的不同人生轨迹和命运。而《春暖花开》的时代背景则是以新世纪豫西农村的发展为主线,以杨柳庄两个不同大姓家族之间的矛盾为背景展开叙述的。他笔下的柳月亭、杨春光仿佛就是我曾经熟悉的邻村姐妹与兄长。他们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彼此情投意合又心心相印。但就是这样一对在外人看起来门当户对的自由恋爱,却由于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遭遇众人的一致反对。然而,这一对青年并没有被世俗的压力所打倒,而是接受了所谓“命运”的安排,将受挫的情爱化为奋进的动力。柳月亭大学毕业后进入基层政府工作,在乡镇工作中有思路,有想法,独当一面。她和昔日的初恋情人一起带领乡亲致富,这是新时代基层年轻女干部的典型代表。而杨春光则果敢、坚毅,不怕得罪村主任,冒着巨大压力,不仅替本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机智讨薪,同时还巧妙地揭露了村主任柳万通勾结富商金大福欺骗村民签订廉价土地流转合同的骗局。之后,杨春光又乘胜追击,带领乡亲们成立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短短的几年内让村民实现了富裕的梦想,过上了期待中的小康生活。
小说中涉及的其他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农民外出务工却被无端欠债、被迫讨薪的故事,也有留守妇女出轨本村光混汉从而导致两个家庭破碎的故事,还有已婚妇女到大城市打工、立足不易或者迷失自我或者命丧他乡的故事……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无数次被他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所打动,不时感慨于他笔下主人公或可爱或可悲的命运,又忍不住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时而欢欣鼓舞,时而伤心悲痛。
应该说,宁少斌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书写的故事原型就是我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豫西故乡。然而,由于在外求学多年,毕业后又留在省城工作,因此,故乡对于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他乡”,故乡这二十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变革,比如务工潮、土地流转、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等大事,我一方面是从家人和亲戚口中获得的“只言片语的、局部的、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是以研究者的身份间接经历和见证的“客观事实”,后者属于“从外向内看”的视角。然而,无论是道听途说还是“由外向内看”,这样获得的信息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也是缺乏温度和深度的。宁少斌的这部作品则让我得以近距离、全方位地了解家乡这二十年来老百姓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他书写的故事不仅是完整的、深刻的,还是有温情的,可以打动人心的。
自古以来,农民群体就处于社会的底层。要打破这种窘境,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政府、社会从外围助力。即便如此,他们中的多数依然是乐观的、积极的,他们试图通过个人的勤劳与抗争改变世世代代为农民的现实。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具有这样不屈奋斗的特征。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于农村、农民的帮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同时还对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了职业培训,鼓励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给予小额贷款等,上到中央、下到乡镇基层,都在齐心协力地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还是一部时代变迁的“纪录片”,他所书写的那些发生在当下的不同农民家庭的故事也是当前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故事,他们的处境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正在变的好起来,广大的农村也正在变得“美起来”和“富起来”,这是让我们感到鼓舞和振奋的地方。
寄语未来,请继续这份充满温度与饱含深情的书写
最后,如果非要再多说几句所谓的“意见” 的话,我想这大概也属于“吹毛求疵”之语,因为批评永远比创作容易。故事中由于涉及的人物较多,因此在进行叙述时难免顾此而失彼,对于有的人物、有的事件的刻画显得有些“刻板”和“粗线条”。文中有些地方的语言显得温情有余、批判不足。不过对于旨在记录时代变迁的农民小说家而言,能够以流畅的、生动的笔触刻画这么多可爱、可敬的人物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在国家的宏观战略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布局。我们期待着宁少斌继续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书写21世纪新的华丽篇章。同时也期待着有更多的伯乐和慧眼识珠者,能够给予河洛大地上这位农民作家以支持,让他的才华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简介:范会芳,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城乡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