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陈薇 实习生 张锐)华为在造车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康股份),7月15日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亏16亿元至17.5亿元,同期公司营业收入120亿元到126亿元,同比增长六成以上。
从2020年初搭上华为的“快车”之后,小康股份围绕新能源汽车一直是“大干快上”: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公司累计亏损已超过了60亿元。
小康股份拟更名赛力斯
入局新能源汽车,小康股份并不算晚。
2016年,小康股份就用新品牌“赛力斯”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但到2019年4月,公司发布第一款增程式SUV“赛力斯SF5”,2020年7月该车型开始交付,2020年全年仅卖出1051辆。
由于新能源汽车需要大量的投入,此前还能盈利上亿的小康股份也出现了22亿元的亏损。如此惨淡的表现,让公司股价也被“用脚投票”,全年跌幅达到了40%。
小康股份很快意识到,仅凭自身能力很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建树。
2021年3月,小康股份与华为达成合作关系。双方直接选择了最深入的合作模式——“华为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
2021年4月19日,由老车型升级而来的赛力斯SF5(华为智选)正式发布,当年累计销量8509余辆,比老车型有数倍提升。
2021年12月双方推出新的高端新能源车品牌——AITO问界,首款SUV“问界M5”也同步发布。有了华为的加持,赛力斯迅速成为新能源车市场“黑马”,2022年上半年问界M5累计销量2.02万辆。
小康股份的营收也随之增长,2021年公司营收167.18亿元,同比增长16.89%;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预计达120亿元至126亿元,同比至少增长60%。
7月15日,小康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将公司中文名称由“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由“小康股份”变更为“赛力斯”,公司证券代码“601127”保持不变。
营收增长,亏损持续
新车型问世为小康股份带来的营业收入,却并没有带来净利润。
公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归母扣非净利润预计为亏损17.5亿元到16.1亿元。小康股份解释称,赛力斯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持续投入,以及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产销量尚处于爬坡阶段,折旧及摊销费用有所增加;随着赛力斯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推广,营销费用、人工成本有所增加。
2020年、2021年小康股份已经因为投入新能源汽车出现连续亏损,连续两年公司归母净利亏损总额已经达到35亿元。
但华为的加持、新车销量的节节攀升,却让小康股份在资本市场上顺风顺水。
在预期亏损的公告发布之后,7月16日,小康股份发布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公司顺利完成非公开发行项目。
本次非公开发行的价格为51.98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71亿元,获得广发基金、中信证券、中国银河证券等机构参投,该项目也是A股市场迄今为止发行规模最大的智能电动汽车融资项目。
在进行定增期间,小康股份股价也一路上涨。截至7月18日收盘,小康股份股价75.2元/股,这意味着参与认购的机构投资者浮盈45%。
赛力斯沦为华为“背景板”
但是拥抱华为,也让小康股份难以避免沦为华为“背景板”。
今年7月初,AITO品牌第二款车型问界M7“压轴”出现在华为夏季旗舰新品发布会,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余承东花费1个多小时来分享这台车亮点,小康股份创始人张兴海则在尾声阶段才亮相,仅仅表示将继续与华为合作。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在郑州多个华为体验店见到了问界M5的真车。店员在向店内顾客推介车辆的时候,几乎都围绕车辆上的华为“黑科技”,当记者问及车尾上“金康赛力斯”是什么意思时,他们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其实很多人都忘记了,华为是“不造车”的,问界M5和M7都是小康股份赛力斯旗下的产品。
小康股份也在极力否认市场上华为“代工厂”的说法,在年报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明确:“整车的知识产权属于小康股份,销售收入也归属于小康股份。”
“赛力斯在华为渠道卖车的品牌,其借助华为的概念利用其流量进行营销。”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师袁健聪说,资本市场对小康股份股票的追捧、参与其定增,也是看在其与华为深度合作上。
华为与小康相互需要
对小康股份来说,即使品牌存在感稍弱,与华为联手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在此之前,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存在感几乎为零,依靠自身力量,小康股份并不具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谋得一席之地的能力,企业很难完成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转型。
对华为来说,可以选择的“备胎”似乎比较多:华为目前合作车企包括北汽极狐阿尔法、长安阿维塔、广汽、奇瑞、江淮等。但对这些相对“强势”的车企,华为目前仅能提供全栈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模块化解决方案,电池电机等标准化零部件,在车企研发中参与程度较低。
但其实这并不有利于华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迅速打造“爆款”。
“华为需要一个‘爆款’,来证明自己车辆智能解决方案的实力。”袁健聪说,这样看小康股份和华为是相互需要的。一旦华为在车辆智能操作系统获得突破,成为众多车企的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那么华为就会退居幕后,实现“不造车”承诺。
这时候,小康股份就需要独自面临产能、订单、渠道、品牌等压力,能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就看这几年的积累和选择了。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