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启动“绿苗计划”,呵护青少年成长、助其网络素养提升
大河财立方
2022-05-25 18:10:00
持续关注青少年发展,传递主流价值观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丁洋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正式施行一周年之际,“微信绿苗计划”发布会暨“青少年网络素养和数字能力提升新路径”主题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宣传部指导下,微信正式推出“绿苗计划”,联合各合作伙伴助力青少年成长,共同推动数字科技普惠,促进青少年教育的长远发展。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张军,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宣传部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致辞。

多举措整合升级,全面呵护青少年成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未成年人已成为网民重要群体,截至2020年12月,年龄在10到19岁之间的青少年网民达到1.34亿,网民低龄化趋势明显。因此,更需要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多指引。

发布会上,微信宣布启动青少年专属项目“微信绿苗计划”,通过完善产品设计、青少年内容池共建、流量扶持、专业研讨、公益活动和创新赛事等多重举措,全方位陪伴青少年成长成才,多层次助力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

微信战略研究院院长周博云介绍,基于“绿苗计划”长远规划,微信青少年模式将持续保持迭代创新,在完善时长管理、防沉迷等安全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微信作为社交产品连接父母与青少年的纽带作用,升级优化监护人授权功能。

微信还将持续增加正向内容供给,与微信生态创作者共建“阳光内容池”,通过包括视频号“八点一刻”“知识专栏”以及六一即将上线的“童心游乐园”等青少年栏目在内的系列策划运营,持续支持泛知识、非遗、三农、科普等正能量领域的创作者成长。持续收录自然、美术、科技、体育、安全防护、传统文化等科普内容进入青少年专属内容池,鼓励创作青少年有益内容。

微信也长期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让科技普惠落向实处。在“绿苗计划”框架中,微信将携手多方团队,继续通过“知识星光”公益计划把“优质图书+阅读空间+阅读培训”带到乡村小学。微信企业文化团队也与公益机构合作参与“蓝信封计划”,已有500多位员工与三所中学的孩子们结成了笔友,陪伴孩子们度过青春期。

持续关注青少年发展,传递主流价值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未成年人线上社交产品的使用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微信为例》报告显示,超六成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专属微信号,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社交与学习,其次是支付。此外青少年仍将一定的娱乐行为放在微信上,他们认为看微信视频号能起到减压、丰富知识、促进交往的作用。

娱乐、学习、交友都是未成年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基于微信产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情况,探讨怎样帮助青少年用户健康合理地使用线上社交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特级教师王颂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协商代言处处长滕素芬、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慧物联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朱峰、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等专家代表,围绕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络素养提升、科技创新力培养等核心议题,举办“青少年网络素养和数字能力提升新路径”主题圆桌对话,共话青少年网络行为约束和网络素养提升的实现路径。

王颂赞在圆桌对话中谈到,使用计算机网络会培养出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驱使人多元化、多角度思考,这样青少年就会从多角度出发看待世界,观察到不同人和不同事物,给他们的创新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意的便利条件。同时网络的平等性,也让青少年与成年人在探讨问题时是一种平等的姿态。

孙宏艳表示,在调研中发现,亲子之间的沟通如果没有障碍,对未成年人是最好的保护。提升青少年素养,发挥青少年创造性的前提,一定是良好的养育环境。

滕素芬在讨论中谈到,当下互联网平台在科技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上,需要具体承担一些正向作用。希望互联网平台能更加树立全网全领域的保护意识,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下,推出更多有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养成和健康成长的产品与功能,利用平台企业的科技优势,面向青少年开展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对一些特殊家庭及偏远地区的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如今的青少年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我们也希望未来‘绿苗计划’成长为微信与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连接的纽带。”周博云表示,未来微信也将持续收集社交各界对互联网平台的建议,诚邀社会各界持续对微信进行监督与批评,完善微信产品能力,微信也将与社会各界一道持续履行平台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责任。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