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中概互联网公司股价遭遇“腰斩” 抄底的机会来了吗?
大河财立方
2022-03-07 18:13:19
从2021年7月至今半年多时间,多家中概互联网公司股价已经“腰斩”。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陈薇)受外围股市等影响,3月7日中概互联网公司股价再度低开。

这已经不是中概互联网公司首次下跌,面对监管政策对垄断行为的打压、数据网络安全要求提高等不确定因素,从2021年7月至今半年多时间,多家中概互联网公司股价已经“腰斩”。

不过,资本对中概互联网公司“抄底”势头已经开始显现,不管是港股通还是ETF产品,对互联网公司股票越跌越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概互联网公司股价“腰斩”

中概互联网公司股价“打折”并没有停下。3月7日,Boss直聘、爱奇艺等公司跌幅超过10%,B站、拼多多、携程集团、美团、唯品会、京东等跌幅也超过了5%。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概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就一路走低。从2021年7月至今,知乎、B站的跌幅约80%,爱奇艺、滴滴出行、拼多多、唯品会的跌幅超过了60%。

腾讯控股股价的跌幅为29%,但如果从2021年2月最高点750港元来看,时下股价只有400港元腾讯控股,不到一年时间里股价跌去了46%。阿里巴巴港股股价则在2020年10月底见顶,当时股价达到309港元,而现在已经跌破百元,一年多时间,股价缩水了三分之二。

而在此之前,中概互联网公司也曾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在2020年底股价见顶之前,两年内市值翻了一倍,而拼多多估值更是在2年内更是涨了10倍。

快手刚上市就被捧到高位,开盘价较发行价涨幅达193%,最高点时股价为417港元/股,逼近腾讯。而现今快手股价仅为75港元,缩水约八成。

监管政策趋严与用户“天花板”

从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到股价腰斩的迅速转换,与政策对垄断行为的打压、数据和网络安全监管有较大的关系,阿里巴巴因“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182.28亿元、腾讯被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美团因“二选一”被罚34.42亿元,监管政策改变了过去30年互联网行业野蛮发展的态势。

此外,随着阿里、拼多多、京东、快手等用户已经达到数亿级别,与中国10亿网民数量对比,流量红利见顶非常明显,国内用户增长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

进入3月份,中概互联网企业季报披露高峰到来,随之而来是公司增长的降速,验证了互联网公司的业绩的天花板。

2月底,阿里巴巴公布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骤降75%;哔哩哔哩2021财年总营收同比增长62%的情况下,亏损幅度仍在扩大,全年股东净亏损67.89亿元,同比扩大125%。

“抄底”资金越跌越买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增长趋势不变的背景下,互联网行业监管层面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积极信号。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肯定了互联网企业和平台经济的社会价值,宏观政策持续边际改善。

面对腰斩的股价,部分资金也开始入场“捡漏”。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段永平已经在2月底开始买入腾讯,驱动他投资的原因,是腾讯的商业护城河。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旗下基金也在持续建仓阿里,在他看来阿里即便在竞争激烈的零售领域,依然也有极佳竞争力。

尽管恒生指数连续下跌,但通过港股通流入的资金却有增无减。3月7日港股通净流入资金超过50亿元,已是连续9个交易日呈现净买入。中概互联网股票是南向资金买入的主要对象,腾讯控股、美团、小米等公司股票,多次进入港股通净买入企业名单。

将时间拉长到三个月,中概互联网股票被抄底的趋势更为明显。据Wind统计,近3个月来,美团获南向资金净买入236.37亿元,腾讯控股获净买入152.32亿元,快手获净买入96.31亿元。

“目前互联网公司的估值确实不高,下跌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海通证券互联网分析师说,以阿里为例,其市净率已经只有不到2倍,最高峰的时候大约是7倍。如果能恢复到4倍左右的水平,其股价就应该是现在的一倍,上涨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