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都市圈,你被“圈”粉了吗?| 提问河南系列报道
大河财立方
2022-03-07 17:14:00
“1+8”阵容,打造郑州都市圈

编者按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正在北京召开。2022年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起步之年,河南如何更出彩?连日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围绕郑州都市圈建设、创新生态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河南发展热点,采访多名代表、委员及专家,问计河南发展,展望美好未来。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 陈诗昂 文)“1+8”阵容,打造郑州都市圈,你被“圈”粉了吗?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要“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河南提出,到2025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GDP力争达到2万亿元,郑州都市圈GDP力争达到6万亿元。围绕该话题,会场内外展开热议。近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现状】“国际郑”正在崛起,市域面积难适应国家中心城市需求

一个活力满满的“国际郑”正在崛起。

郑州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会处,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9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郑州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具体来看,目前,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郑州机场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中欧班列(郑州)已形成覆盖欧洲、中亚等130余个境外城市的国际物流网络,“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物流中心地位更加突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快速发展,各类口岸载体平台进一步完善,内陆开放门户功能日益凸显,已成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郑州正处于集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有专家告诉记者。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根据“七普”结果显示,2020年郑州市常住人口达1260万、居中部地区第1位,10年来人口增长率达到46.1%,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列第3位,下一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实施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人口和经济要素仍将加速向心聚集。但郑州市域面积仅7446平方公里,是成都的51.9%、西安的73.7%、武汉的86.9%,发展空间刚性约束与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矛盾日益突出,已难以适应国家中心城市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需求,迫切需要重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架构。

【规划】从“1+4”拓展为“1+8”,2025年GDP力争达到6万亿元

“画”出这个圈,河南用了几年的时间。

2016年年底,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2019年,《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出炉,勾勒出郑州都市圈的基本框架。

2021年12月27日,省委宣传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新纳入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四城市。提出要“加快推进规划同绘、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

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GDP力争达到2万亿元,郑州都市圈GDP力争达到6万亿元;到2035年,郑州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都市圈建成经济发展高质量、开放创新高层次、公共服务高品质、生态环境高水平、协同治理高效能的现代化都市圈。

记者注意到,河南省近日下发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这个目标背后,也需郑州都市圈的带动作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大幅跃升,郑州都市圈引领带动全省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作用更加彰显,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持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品质显著提高,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县域发展基石更加稳固,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说法】顺应都市圈成长规律,“扮演”好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中心角色

为何不断加快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如何看待郑州都市圈从“1+4”拓展为“1+8”?

“郑州都市圈从“1+4”拓展为“1+8”,这是一种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重塑性调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首先是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要素,打造支撑中部崛起的高能级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发展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扮演好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中心角色,是提升中部地区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促进国家城市体系发展与优化的战略选择。

“郑州都市圈的扩容,也顺应了都市圈成长的经济规律。”刘学敏分析,都市圈是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人口、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互通联动,必然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教育、医疗、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及都市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立方大家谈作者、设研院副总工程师、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龙志刚认为,郑州都市圈扩张,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加入了新的资源和新鲜的“血液”,给郑州都市圈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挑战在于需要将周边8市与郑州连成一体,在同一个城市系统中合理分工、各自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

也有专家认为,加快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强化资源要素统筹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提速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

【声音】是挑战,更是机遇

关于郑州都市圈,代表们如何看?

全国人大代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济源市委书记史秉锐表示,济源要积极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争取在济源设立河南研究院分院,积极谋划争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的政策机制拓展,借力郑州、洛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围绕有色、钢铁、化工、纳米等领域建设实验室,建设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此外,要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积极与郑州、洛阳、焦作等地开展产业共建,为郑州都市圈高端制造业发展做好配套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平高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匠胡中辉则认为,郑州都市圈建设对于平顶山来说代表着新起点、新机遇。平顶山一方面要发挥煤炭、盐业、钢铁、尼龙化工产业等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要素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步伐,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方面加强创新力度,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建议】都市圈发展不能绕开市场规律,打破壁垒使要素自由流动

下一步,郑州都市圈如何更好发展?

“都市圈的发展通常是一个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它是以经济活动联系为纽带、以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的圈层式发展为特征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刘学敏说,根据他的调研,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规划”和“打造”出了不少都市圈,清华大学一份报告识别出了我国有34个都市圈。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从交通等各个层面推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这对于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意义重大。“政府的力量是各地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推手。”

“但是,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不能绕开市场规律。”刘学敏建议,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其实,国家也一直在强调市场化的重要性,诸如强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土地管理体制,促进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跨地区有序合理流动;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所有这些举措,都为都市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龙志刚表示,结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南京、福州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看出,都市圈陆域范围一般在2.6万平方公里左右,虽然更大的范围可更好发挥规模体量效益,但都市圈发展注重的是“同城化”,范围过大不利于同城化的实现。“下一步,建议尽快开展郑州都市圈相关规划修编,并针对平顶山、漯河和济源如何融入郑州都市圈开展深入研究。”

“郑州都市圈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规划了未来建设总体布局,这在新规划的‘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空间格局中已经体现出来。”刘学敏说,目前,郑州都市圈已集聚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制造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正在加速凸显。

“都市圈的活力在市场、空间在市场、发展出路也在市场。”刘学敏建议,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更多地引入市场要素,使各种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打破各种壁垒和行政藩篱,否则规划得再好,资源配置也只能是低效率。此外,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地努力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阻碍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各种障碍,真正使市场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因素。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洛阳交投集团获AAA主体信用等级
07-25 21:31洛阳交通投资集团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