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丁洋涛)数字基建、元宇宙、5G应用、数字乡村……数字技术的集成发展,已步入数字经济场景融合创新阶段。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包括,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等内容。
3月5日上午,羊城晚报、新京报·贝壳财经、封面新闻、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联合推出“四地媒体连麦专家读报告”系列策划,通过微博连麦方式,对话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端,就元宇宙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等问题进行解读。
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加速融合,抢抓元宇宙发展先期机遇
当下,元宇宙成为坊间热词,国内头部企业也开始在元宇宙领域布局卡位,国内各地也在抢抓元宇宙发展的先期机遇,未来元宇宙发展路径如何?
陈端认为,“元宇宙”以数实相生、场景共融的理念带动一场人类社会面向数字新大陆的全新迁徙之旅,目前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也在围绕元宇宙进行前瞻性布局,看好长远前景,但也要注意防范产业早期阶段的政策风险与其他创新风险。
陈端指出,虚实相融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社会注意力资源和心智资源在配置模式、配置路径、配置比重方面都会进行一场全新的重构,在新的场景、语境和偏好体系中对社会产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进行再定义和再分配,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搭建起的身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协同系统让传统看起来并不创造价值的行为通过群体性交互成为新的价值衍生源泉。
“play to earn”“行为即挖矿”,拥有不同数字洞察力和数字化技能的人在人机协作、人网协同方面将表现出巨大的能力差异,在未来数字资产规模体量持续膨胀的大背景下,这种新的“数字鸿沟”将进一步加大贫富分化,进而引发数智化能力偏弱群体的认知焦虑和相对被剥夺感。此外,虚拟世界数字资产和经济体系的成长不可避免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溢出效应,对传统以主权国家法币为交易流转工具的现实经济系统形成冲击。
当前我国正在强化平台经济领域的发展规范引导,如果把元宇宙视为更高维的场景化生态,一方面它会以新技术新场景促动产品服务创新和业态升级,另一方面政策层面需要预判元宇宙对物理世界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挑战,推动元宇宙一开始就能在规范引导下有序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在抢抓元宇宙发展先期机遇方面,应如何着力?陈端认为,未来数字经济、数字城市、数字社会、数字治理多位一体协同演化,在顶层规划先行的国情背景下,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引导性主体,在元宇宙演进路径上扮演方向引导者、关键资源整合者和游戏规则制定者的角色。
对冲经济下行、推动东中西部融通发展……数字新基建功不可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包括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推进5G规模化应用等内容。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数字基建,为啥这么重要?
陈端表示,近两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包括《“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里有很多具体举措和细化发展指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表述其实是前期政策的一个延续,近段时间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不少配套措施,从上到下逐步累积的政策势能持续加码,其中“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是重要指向,包括前些天四部委联合发函,“东数西算”作为国家级战略全面启动,在空间布局上的思路指向也更加清晰。
“数字新基建的提出,其实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一方面以投资拉动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连通性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东中西部深度融通协同发展。”陈端认为,这对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端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数字经济的专门论述虽然只有一段,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以智能化和连通性带动资源端和供需端精准匹配,其在赋能实体经济、优化社会治理、拉动新型就业方面的作用其实是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的,也包括报告中提到的“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
“5G的规模化应用是赋能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抓手,也是拓展消费端应用场景和驱动新基础下业态创新的重要支撑,因为5G作为底层支撑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还有其他一些新兴数字技术相比引擎作用更加明显。”陈端表示,5G与细分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场景端的多元渗透目前还需要在技术、标准、模式、路径方面进行更多实践探索,政策东风无疑会加速这一进程。
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比翼齐飞,找准着力点是关键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设数字乡村过程中,数字经济如何发力?
陈端认为,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一体两面,但是数字乡村的建设发展路径同样面临着着力点的选择和行动上的优先次序问题。智慧农业是一幅美好蓝图,但以当前乡土中国的人力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支撑度而言,短期内以大量投资拉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智慧化升级既不现实也不经济,立足当下已有基础强化政策引导或许是更优选项。
“我国几大电商平台经过多年发展,在流通领域带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效果明显,目前一些电商平台也开始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因其具有相对成熟稳定的市场化终端渠道,在数字乡村的发展进程中或许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陈端表示。
陈端以预制菜为例,一些地方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的“中央厨房”模式进行在地化低成本生产,然后借助冷冻保鲜技术和电商物流平台快速到达城市餐桌。从城市居民角度,既节省了餐饮制作和购置成本,也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元的地方特产,对农民而言通过准工业化的生产包装和流通提升了初始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收入,城乡融合发展在这样一个典型场景下有了充分体现,它本身就是基于数字经济的一二三产融合创新。
陈端表示,以乡村振兴为指向,未来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依托于现有基础,找到贴合当下实际的一些发力点,以此为引擎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和业态自然演进。
数字经济发展应立足国际视野,以创新深挖中国优势
早期,中国互联网发展因规模红利和数据红利快速崛起,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下,整个经济社会包括文化领域,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发展数字经济优势得天独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陈端表示,中国发展数字经济优势基础得天独厚。陈端认为:“以数据支撑、网络协同、智能匹配为基础的网络协同效应,是数字经济产业优势发挥的重要基础。中国超大规模的人口数量,以及与之伴生的丰富市场空间和多元场景优势支撑我们在应用层的创新走在世界前列。
互联网经济发展早期因为各种发展红利取得了阶段性的相对领先地位,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经常会遇到卡脖子环节。“例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在完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内生动力和创新成果转化。”陈端表示。
未来,该由谁扛起数字经济发展以及创新生态完善的大旗?
“未来数字经济领域需要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重塑,传统依托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的模式既跟不上变革节拍也容易与市场脱节,可能需要龙头企业作为牵头主体,多方创新资源、创新力量以数据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为支撑推进后续研发。”陈端表示,政府报告里提到的“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也为数字经济领域创新生态重塑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陈端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化、措施化,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研判一些新变量的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资源大国,地区冲突会加大未来发展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包括各种资源要素相对价格和不同细分产业成本、收益、风险的分布,数字经济以数据支撑决策精准化以对冲不确定风险的作用将进一步彰显,复杂的国际形势迫使我们立足国家安全视野考量数字经济未来发展,势在必行、不得不为,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连贯性,维护创新主体和经营主体的稳定预期对激活数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至为重要。
“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决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博弈场。由于内外环境变化,全球范围内经济领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从国家战略安全角度考量,国家力量以及地方政府力量或将越来越多地介入数字经济的规划和发展,进而带动数字经济领域创新主体和发展领域的阶段性迁转。”陈端认为,数字经济发展早期以数字产业化为主,几大头部互联网企业是重要引擎,未来在主体层面,国央企系列或许会承担更多发展使命,而在重点领域层面,将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固链、延链、强链巩固我国制造业大国的核心竞争优势。
“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是系统化的,并非局限于一城一池的争夺,国家间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将更考验决策层对于产业演进逻辑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预判,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风险应对能力。”陈端表示。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