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张劭辉:美酒春风逛书会
大河财立方
2022-01-30 19:11:00
北宋时,因白酒酿造、汝官瓷烧制颇负盛名,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奉敕赐名宝丰县,意为物宝源丰,宝货兴发。宋朝理学家程颢曾在此监酒,并创建春风书院,讲学布道,理学得以发扬光大。

作者:张劭辉(青年作家,财经媒体人)

两百多里之外的宝丰县,无时无刻和身居洛阳的我,息息相通。因为,宝丰县是我的故乡!每一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我都会有如沐春风般的感受!

是啊,如沐春风,这个看一眼就让人全身暖意心生欣喜的成语,其典故正来自于宝丰县。这座小城的魅力,也多和春天有关。

北宋时,因白酒酿造、汝官瓷烧制颇负盛名,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奉敕赐名宝丰县,意为物宝源丰,宝货兴发。宋朝理学家程颢曾在此监酒,并创建春风书院,讲学布道,理学得以发扬光大。

宝丰离不了酒,程颢讲学也离不了酒。穿行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如同翻阅宝丰悠久的历史,我在寻找着酿造中华第一壶美味之人——仪狄。地理图志书《星野图考》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

应邑之野——西周早期周武王之子应叔的封国——古应国(今河南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一带)。在古应国贵族墓群中发掘的上万件文物,酒器、酒具多达3000件。这3000多件酒器、酒具大多为稀世珍品,由此鉴证了古应国豪华的酒礼文化。

从仪狄在夏舜帝时酿的第一壶“旨酒”,到商朝更名为“商酒”,再到汉时“春风酒”,及至宋时“宝丰酒”,中华酒礼文化有多长,酒香有多浓醇,宝丰县的历史便有多厚重!

在宝丰县城西北部十余里,有一村镇——商酒务,宛洛古道穿过村中的麦田伸延向苍茫的远方。每到阳春三月,绿油油的麦田镶嵌着黄色的油菜花,仿佛是春风在肆意地泼洒着油彩。宋时商酒务归于汝州治下,汝州有十酒务,商酒务占七成,朝廷便将原春风寨更名为商酒务,延续至今。据传,造酒鼻祖仪狄便居住在商酒务村西南角的金家泉边。甘甜的金家泉水源源不断,仪狄用金家泉水酿制的白酒代代相传,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宝丰酒。

根据史料记载,唐宋是商酒务的鼎盛时期,真可谓是十里长街、七十二坊、千家立灶、万户飘香、酒旗似蓑、车马载运、舟楫塞河……

金家泉遗址 张劭辉 摄影

酒旗似蓑、万户飘香——漫步在金家泉边,置身于熙熙攘攘的集市中,我想象着昔日的商酒务,街巷屋舍无处不弥漫着浓浓的酒香,正是这醇厚的酒香,才酿出李白“元子合逸趣,而我饮清芳”的诗句,才牵惹出元好问“春风着人不觉醉,快卷更需三百杯”的豪情……

元好问诗中的“春风”,即“商酒务”的曾用名——春风寨。相对于枯燥的史典,我倒更喜欢这藏在诗词歌赋、野史杂记中的历史痕迹,如流传在商酒务的千古佳话“酒务春风”。明正德《汝州志》记载:“百尺楼台数里环,醉乡深处酒贤关,千家春散陶巾里,万斛愁消毕瓮间,远近旗帘如上箬,依稀风景似中山,我思监正因过此,分得余春上笑颜。”

“监正”,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的官称。宋元丰六年程颢被朝廷派往汝州监酒,官署就设在商酒务。好友司马光写诗《送伯淳监汝州酒》记之:“惟知负米乐,不觉抱关卑。出处两得意,是非皆自知”。

程颢监酒之余,创办了宋代闻名遐尔的理学传播圣地“春风书院”,“春风书院”建在商酒务南海子。南海子位于商酒务南端金家泉至浣河流经之地。程颢监酒之余,在南海子的岛地上建了几间房子,房子四围的水上种满了荷花,还建了一座小桥。过了小桥,便可看见院门上挂着的“春风书院”的匾额。

今天追寻理学形成的轨迹,不难发现,程颢在“春风书院”讲学的几年,也是理学得以光大的几年。曾在“春风书院”拜师的宋嘉祐进士朱光庭就有过这样的感言:“我听先生讲授,如同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这个求学的故事,就是成语“如沐春风”的出处。

曾经的“春风书院”——现在的商酒务镇中心小学 张劭辉 摄影

斯人已逝,今日我却试图穿越历史,寻找着昔日那些盛开的荷花,寻找着昔日那些随风飘拂的杨柳,寻找着昔日那穿越在水上花间的朗朗的讲学之声,寻找着如同在春风中久坐的感受…… 然而,当年的汪洋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无从寻觅,如今的南海子已成一片陆地……我被告知,我面前用围墙圈起的小学校就是“春风书院”的旧址。

走进校园,我看到孩子们不顾天上飘着雨,仍旧在操场上快乐地玩耍着。岁月更移,地壳变迁,好在那一缕“春风”还在,沐浴在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中,我如同沐浴在春风中一样。

纵使天上飘着雨,我还是有些迫不及待地从一段历史穿越到另一段历史。从商酒务到宝丰城南应河岸边的马街书会,赶赴一场早春的盛会,感受“中国曲艺之乡”宝丰的另一种魅力。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马街书会,起源于元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和曲艺文化的“活化石”。宝丰马街书会作为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穹作幕,麦田为台,曲艺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三弦书……场面宏大,韵味十足,吹拉弹唱,各有千秋。会上很多说书的艺人们不用麦克风,而是用大嗓门,一句句唱词从大张的嘴里迸溅出来,砸在空气里,砸在麦田里,如惊蛰的一声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赶书会的群众,一个个扶老携幼,顶着料峭的春寒,沿着乡间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一般向马街涌来。

艺人在会上说唱,是为“亮书”; 约艺人说唱,则称为“写书”。在正月十三这天,方圆数百里的群众除了赶书会看热闹外,还要办的一件大事儿,就是在会上“写书”——像相亲一样,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去痛痛快快地说唱几天。他们当中,有的想庆贺丰收,助助兴;有的是修房盖屋,图个吉利;有的要娶媳嫁女,希望排场隆重。当他们相中了艺人并谈妥了书价,艺人就收起摊子随写书者而去,在书会上“写书”, 有时一个村能“写”回去十几台,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 形成了唱“对台戏”的局面,场面好不热闹。

巴图 摄影

一年365天只择一天,茫茫大千世界只择一景;而这一天、这一景,延续700年不变。当许多风俗成为典故,当许多人与事只能在历史中追寻,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却是700年不变,这是怎样的一种传承?是否只因它生长于物宝源丰之地?

2007年10月,马街书会被列为河南民俗经典之首,2013年又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在宝丰县设立国家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关于十三马街书会形成的起因,有许多版本,而我更愿意联想这书会的形成离不开酒的成因。宝丰盛产美酒,程颢讲学离不开酒,说书之地又怎能离开酒呢?鼓琴一响,说书人走上台来,台下的客官若不烫上一壶老酒,那“书”听起来岂不是少了一种味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的马街书会现场,都被大片大片的绿油油的麦田包围着。一如我每次新春归乡踏入宝丰后,仿佛便没走出过麦田,没走出过这一望无际的绿;而天上飘洒的绵细的春雨,更是把这绿浸染得迷迷濛濛没有边际。

这绿意,占据了每位游子的心……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