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杨霄)浓情的年味越来越足,郑州仍在战疫中。
过往一个月,“提倡就地过年”“餐馆暂停堂食”等消息接踵而至,令无数“郑漂”或是新郑州人的90后、00后,不得不对归家团圆、年夜饭另做打算。
年味,就是家味儿。这是凝固在每个河南人味蕾上的记忆,是中原大地“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一份份传承。过年回家看妈,是惦念、是关怀、是条件反射,更是萦绕于心的爱。
“春节回不去家,给妈尝点儿好的。”“战疫”当前,大河财立方正在倾听不同代际的郑州人述说“老家”年味,关注这届90后、00后过年“疼妈”的表达方式。不妨来瞧瞧。
一样是河南人,记着不一样的年味儿
在正常年份,腊八节后有相当多的郑州人会陆续收工、回老家过年。年三十至正月初六,更是郑州市区少有的安静时段。但今年,因防疫刚需,或有太多人只能在心里惦念老家那熟悉且久违的年味儿,也促成了一波波新郑州人聊聊各家各户不一样的年味儿。
“我小时候过年,父亲带我拜年走亲戚,手里拎的是散糖、散盐。”在媒体工作的60后金先生,由老家南阳邓州到郑州生活已有30多年。对300多公里外的老家,对过往河南那个贫苦的年代,仍有深刻记忆。
金先生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农村的生活物资相当匮乏。春节前,家人会到供销社凭票买盐、买糖(红糖或白砂糖),称上二斤,粗纸一包、麻绳一系,就是一提年礼了。“今天的90后或根本没见过购物票,不能理解缺油少盐的生活。”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河南百姓生活物资供应有了根本性改变。过年,邓州人走亲访友的年礼变成了礼条(肉)、炸果子、糖包子。这三样东西,在很多河南人听来也是一头雾水,简单理解就是长条猪肉、油炸面制品、杂点心,这在那个年代的河南农村非常普遍,只不过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叫法。
“偷糖角、油条”,是很多70后小时候过年干的调皮事儿。糖角是一种河南传统甜点,每逢过年,很多家庭将它摆上桌案供来访亲友食用,或做年礼送人。
70后彭先生的老家驻马店遂平县农村,在他小时候,家里多是在过年买些炸货和甜点。而且,每次买的油条多、糖糕或糖角少,大年初一清早糖角才会被摆在桌上。家里大人就不舍得让自个孩子吃,要留给客人。“不让吃那就偷偷拿呗,趁家里大人一个不注意,抓一个塞嘴里扭头就跑,只留下身后家长对偷嘴孩子一阵吵骂……”彭先生说到此处忍不住哈哈大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南百姓的好日子就来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桌上都少不了油炸的、带馅儿的、水果糖及花生、瓜子、柿饼、核桃、葡萄干等干货。在古城开封,各家餐桌上更少不了四碟精致的点心,诸如花生糕、枣泥酥、大京枣、沙琪玛等。那个年代,水果糖已经不缺了,但缺的是冬季的新鲜水果,于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年货即是桶装饼干、麦乳精及各种水果罐头。
“过年能开罐头”,这是80后陈女士对年的最深记忆。如她描述,大年初一,她就盼着有亲友上门拜年送罐头。蜜桔、黄桃、山楂、苹果来者不拒,不过,让北方孩子稀罕的是南方的荔枝、杨梅、菠萝、椰肉和樱桃。一家人围一圈,孩子们捧着碗,眼巴巴瞅着罐头瓶拧开的那一刻,太有仪式感。罐头里的糖水也要争一争,那能甜到心缝里。
90后备年礼为啥捧良品铺子?答:给妈尝尝
90后一代成长在“蜜罐”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饥饿、缺粮少油先天无感,更关键的是,他们迎来了国内食品消费大爆发周期。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食品制造巨头向国内引入了较完整的零食概念和产品体系,这被国内食企逐步认知、驾驭。如果冻、米饼、锅巴、奶宝、酸梅粉、蜜饯、坚果、泡泡糖、巧克力等,与90后一代成长相伴,从城市到乡村皆是如此。正是此时,传统的炒货、干货、糕点、甜点等,在百姓家过年的茶桌上逐渐“失势”了 。
90后徐女士打小在老家安阳滑县长大。在她的记忆中,不知道什么是“缺嘴”。20年前,旺仔米饼、跳跳糖、熊仔饼等,都是那个年代孩子群里的最潮零食。若是谁的口袋装了块进口巧克力,能在孩子堆里美滋滋的炫耀一天。
2000年后,在河南很多城市出现了一种热门的零食超市或进口零食专营店,深受年轻人喜爱。如2020年上市的良品铺子,其创业雏形即与此近似。
60后、70后称呼的“零嘴”,变成了90后称呼的“零食”。看似一字之变,却是国内食品制造产业迭代的信号,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人均消费力的质变:百姓兜里有钱了,舍得为满足孩子的“馋”花更多钱了。
相比60后至80后,90后一代对吃的选择、要求无疑更挑剔更讲究。一个清晰的对比:每年春节,60后至80后年礼的采购单上,少不了中高档的米面粮油;但90后却不同,他们多会选择时尚家电及中高档零食,这凸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判断和个性化喜好。
就如徐女士,去年春节成了一位年轻妈妈。本月初,当她见到郑州市发布“就地过年”倡议,就开始琢磨今年春节的年货。
“春节大概率是回不去了,得给老家的爸妈备点儿好吃的。”上周,徐女士出手买了两套良品铺子年货礼盒,郑州自己小家一套、滑县老家爸妈一套,开心果、手撕牛肉、虾夷扇贝、猪肉脯、芒果干、小鸡腿、各类坚果、脆冬枣……
尤其是猪肉脯和榛子,那是徐女士小时候留在嘴边的味觉记忆:猪肉脯在广东很远、榛子在东北也很远,它们曾出现在爸爸出差的行李包里,这给徐女士的童年带来了惊喜。
“老人辛苦一辈子,过往有好吃的都留了我,现在是留给外孙女。”徐女士说,今年要就地过年,爸妈的老家必是冷清的。人虽回不去了,年一定要过好,更不能缺了过年的仪式感。过年能摆上桌的年货,也一定会是全家人的钟爱,总之,要让妈尝点儿好的,感知到“小棉袄”那份暖。
中国Z世代平视世界,河南人品尝全球滋味
一块儿洋饼干“馋哭”一条胡同的孩子,那个时代已远去。而今天,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休闲食品制造国和消费市场之一。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已达30000亿元,零食市场也正在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从某种角度看,当本国食品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迈向高端化,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搭载一轮又一轮文化输出,这即成为国内年轻人平视世界的一份骄傲。
1月14日,登陆天猫平台超级品牌日的良品铺子,以“金年开金口”为主题,同时携手打造同款主题IP礼盒,满足消费者对年味的美好期待。当日,良品铺子在该平台食品生鲜类目成交额名列前茅,超品日期间创下销售超8000万元不菲业绩。
这款坚果礼盒为何受宠?
“其原材料来自全球采购,做到了顶尖。”这是良品铺子给出的答案。如巴旦木、开心果、榛子采购自美国,碧根果采购自南非,腰果来自越南。此外,白杏核、核桃、红松等坚果原料分别来自河北、新疆和吉林,它们都是同类食材中的“优等生”。
毋庸怀疑,中国零食品牌要立足世界,首先应获得国内年轻人的消费认同和价值认同。
正如良品铺子总裁杨银芬所言,零食是一个是高频、海量、接近于刚需的品类,如果深刻理解消费者,满足好吃、安全、健康、颜值、个性的五大需求,可以做成一个社区或者流量入口,进而成为一个平台级的企业。
2021年下半年,国内零食行业的几大头部品牌逐渐进入精细化深耕阶段。良品铺子从高端化入手,主打高品质、多样化产品,同时在新业务模式摸索突破上,快速入局社群电商,抢占该渠道零食赛道TOP1,取得从0到1阶段性成果。
此外,良品铺子推动国内首个儿童零食团标出炉、带动三产融合、代表中国零食品牌走向海外,搭建全球供应链体系,发挥头部品牌引领作用,持续推动供应链升级,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良品铺子2021年Q3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1-9月,其实现营业收入65.69亿元,同比增长18.78%,实现归母净利润3.15亿元,同比增长19.57%。线下、线上收入占比分别为48.77%、51.23%,线上、线下发展均衡。
这也再次印证了,稳健发展的良品铺子在围绕消费新需求,与Z世代消费者的高品质生活相融,逐渐成为消费者获得舒适感、情感联系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责编:杨志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