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如何联动建设?
河南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2021-11-15 17:43:00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国家基于全流域统筹作出的决策,是联通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衔接黄河流域的枢纽区域,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对策研究

作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高级经济师李晓沛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经济师张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国家基于全流域统筹作出的决策,是联通中部西部地区城市群、衔接黄河流域的枢纽区域,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必将深刻改变郑州、洛阳、西安三大城市圈的战略位势、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开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新局面,更好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以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洛阳副中心城市为中心,联系周边临近黄河的城市共同组成,涉及河南省、陕西省和山西省。主要包括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和济源示范区,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山西省的运城市、晋城市。2020年,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总面积12.7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90.7万人、经济总量51029.3亿元,用不占豫晋陕三省24.13%的土地养活了三省超过43.67%的人口、贡献了51.63%的经济体量,在黄河流域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图1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规划范围示意图

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需要充分认识郑州、洛阳和西安都市圈的内在联系和协作关系,着眼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中西部创新示范带、产业协同互补、黄河文化与古都文化、内陆改革先行示范”等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突破点,强化城市群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真正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互融、一体联动、共建共享,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实现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突破。强化生态保护一体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和司法协同,共同建设黄河中游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带。一是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流域防洪、河道和滩区治理,创新开展浅滩、中滩、高滩“三滩分治”。共建共享黄河干支流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黄河干支流、左右岸监测。协同推进国土绿化,打造连接郑洛西地区沿黄生态廊道。二是协同推进环境污染一体化治理。探索区域黄河上下游城市签订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建设区域土壤信息沟通机制,强化土壤环境全过程联动监管防控。重点推进喷漆、石化、制鞋、印刷等行业整治,加快区域共享喷涂中心建设。三是协同推进资源能源节约。围绕重点领域共同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梯级利 用等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严格实行水资源管控,推进农业节水增效、 工业节水减排,推动区域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四是协同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建设区域重点行业能耗统一调度指标系统,建立健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推进区域内全面开展垃圾分类。

二、以高等级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为重点,实现互联互通效率的突破。优先加强都市圈内部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级,逐步实现城市之间、都市圈之间联通效率提升。一方面,构建都市圈内外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一是提升轨道交通建运能力。围绕提高轨道交通可达性、直达性和速达性,持续加密中心城区和周边新城线路,强化到远郊组团轨交衔接,有序推动向都市圈周边城市的辐射延伸。二是提升区域公路运行能力。构建连接都市圈和主要城市、城乡之间的快速通道。三是增强航空枢纽辐射力。推进郑州—洛阳—西安复合型机场群建设,加快中小城市通用机场建设,共同打造中西部地区复合型综合枢纽集群。另一方面,协同推进跨区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能力。一是提升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协同探索第六代移动通信(6G)、量子通信等新型网络建设,谋划打造新型卫星互联网。持续推进5G 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协同建设高等级数据中心。引进提升数据中心节能降耗技术,建设一批服务三省乃至全国的行业性、区域性大型绿色数据中心。三是协同建设新型应用数字基础设施。依托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提升梯度层次化演算能力,探索建立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试模型及评估模型。

三、以高质量建设中西部创新示范带为重点,实现一流创新生态的突破。打破区域内科创资源和先进制造能力壁垒,创造有利于技术学习、鼓励创新的产业环境,谋划建设 G30 黄河科创走廊。一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加强区域内高校、院所、专业公司、高端人才等合作,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依托主要交通网,布局产业联盟、园区联盟、科创园区等。加快嵩山实验室、秦岭国家实验室等建设,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环大学科技创新经济带、高等级科技园。二是畅通产学研用渠道。建设区域科技大市场、技术要素交易市场,推进公共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建设跨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围绕区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构建和定期发布新兴产业应用场景清单制度,采用“揭榜挂帅”机制择优进行示范推广。三是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探索《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在区域推广复制。推动建设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商业秘密保护基地等。支持跨区域的创新主体待遇互认、技术转移交易、人才柔性流动、人才社会保障政策“通兑”,加快弥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短板。

四、以产业协同互补发展为重点,实现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突破。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和细分领域互补优势,聚焦优势领域,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是协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郑州重点发展大型智能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数控机床、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洛阳重点发展矿山、玻璃深加工、盾构、工业机器人等大型成套装备和智能农机装备;西安重点发展超(特)高压输变电、太阳能光伏、风电、盾构机、矿山等成套专用装备以及鼓风机、通风机等能量转换装备。二是协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郑州、西安、洛阳加快在新型显示材料和产品上实现重大创新和应用。推进郑州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洛阳、西安开展多样化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的研发应用。推动西安建设芯片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郑州、洛阳等在存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进行布局。三是协同发展新材料产业。聚焦超硬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打造一批研发生产基地。郑州持续挖掘超硬材料、新型耐材、先进复合材料等基础优势,洛阳不断延伸铝钨钼钛铜镁等先进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条,西安开展稀有金属材料、超导材料、空天复合新材料、3D打印材料等规模化生产。

五、以黄河文化和古都文化为重点,实现世界级文化旅游长廊建设的突破。要准确把握历史文化脉络,串联宝贵的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体现黄河底蕴和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一是打造鲜明文旅品牌。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协同开发黄河、遗址遗迹、博物馆等跨省文旅资源,联合推出黄河生态文化、华夏文明寻根、自然山水康养等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文创产品。探索发行郑洛西文化旅游联(年)票,发挥文化旅游推广联盟作用,共办展会、共同推介。二是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协同推进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大河村、商代王城、郑韩故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郑州、洛阳、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围绕推进隋唐大运河、汉魏洛阳城、周文化、汉长安城等历史元素,探索在区域内中小城市建设博物馆分馆。三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强化郑州、洛阳、西安发展能级和影响力,加快推进郑州、西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洛阳建设国内重要的消费中心。大力提升消费品质,建成多个高品质商圈。持续推动消费业态创新,持续挖掘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免税店、进口商品体验店等国际消费平台通道建设。积极承办各类会展论坛,建设世界文明交流窗口。

六、以探索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重点,实现跨区域协同对外开放的突破。强化都市圈内外协同发展、优先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探索谋划内陆型城市协同高水平开放新路径。一方面,要协同推进更高标准改革。以郑州、西安为引领,对标国际国内最优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区域全方位推行。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强政务服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推动都市圈内建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更多事项“跨区通办”“同城通办”,探索开展“跨省通办”。另一方面,要协同推进更高能级开放。高规格推动河南、陕西自贸区建设,深化制度型开放引领,打造沿黄开放高地。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商事制度改革及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便捷跨境流动。推进自贸区区域扩大、辐射范围增加。建设便捷口岸通关体系,实现“7×24”小时高效通关服务,加快申建更多功能性口岸及特种口岸落户郑州、洛阳、西安等。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大力发展以跨境电商、物流货代等物流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航空产业、金融服务为主的服务贸易产业集群。提升沿黄城市国际化水平,支持郑州建设领事馆区。(本课题为研究阐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委托项目《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推荐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