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区的“油布币”“弹壳币” | 红色金融在河南
大河财立方
2021-09-23 10:12:00
“油布币”“弹壳币”仅仅是特定阶段的产物,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大的还是纸币,同时还发行了银币和铜币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7月7日,“红色金融在河南”报道组一行走进信阳新县,在设于农业银行新县支行的鄂豫皖红色金融文化展览馆里,记者见到一张罕见的货币图片:

焦黄色的竖形布条上方,刻写着“经济公社流通券全国通用凭票发铜元钱一串文整”的字样,两侧标有日期及发行号码。文字为楷书、黑字,面值及印制时间上加盖着红色印章。左下端印有发行机构。这是鄂豫皖苏维埃经济公社发行的“壹串文”布币。

“当年斗争环境恶劣,敌人经济封锁,纸张缺乏,革命根据地劳动人民在货币发行上因陋就简、因时制宜,在白布上用蓝油墨刻写,印字后刷以桐油,晾干后使用。”农行新县支行行长郭华伟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1930年6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为结束金融混乱局面,把握经济主动权,根据地成立苏维埃银行,发行货币,开展存贷款业务。国营性质的经济公社也承担了银行的部分职能。

“受苏维埃银行委托,经济公社内设‘银行地方办事处’,安排专人负责兑换货币、借贷等银行业务,并受银行委托发行小额辅币,调剂经济金融市场。”相关史料显示,鄂豫皖苏维埃经济公社共发行过两种版式的辅币,分别为铜元“贰串文”和布币“壹串文”,前者主要在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前发行流通;后者为1933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后,为保证根据地基本商贸流通所发行,主要流通于鄂豫皖游击地区。

“除了布币,苏区还发行过‘弹壳币’,即用废旧弹壳造的钱币,虽然简陋但红色特征十足,广泛使用马克思、克里姆林宫、镰刀斧头等革命元素。”郭华伟说。

不过,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油布币”“弹壳币”仅仅是特定阶段的产物,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大的还是纸币,同时还发行了银币和铜币。

在人行新县支行办公室,记者见到一枚保存完好的“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壹元纸币,通体绿色,正面印有发行机构、面值和苏联建筑图案,其上标注“全国通用”;背面写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

因为苏币的整体稳定性较好,且银元的含银量比“袁大头”要高,在人民群众中信誉很高,被鄂豫皖苏区民众广为使用,被称赞道“我们的洋钱比国民党的还重,我们的票子比国民党的还好,我们的银行永远也倒不了”。

据人民银行新县支行副行长吴晓波介绍,从1931年夏至1932年10月,苏维埃银行先后发行纸币4种11个券别、银币2种、铜币2种,当时发行币共有6万元,为苏区驱逐劣币、稳定金融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