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百年 | 一元钱人民币上的拖拉机,拉开中国农业机械化大幕
国资小新
2021-06-10 19:57:00
张晓仑在讲述中提到,在1958年3月6日,关于第一拖拉机厂生产规划我们向中央发了一份电报。毛主席在批示的时候,几易其稿,字斟句酌。

编者按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讲述信物故事,传承红色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1958年3月6日,中南海丰泽园的办公桌前,毛主席正在伏案批阅公文,在毛主席面前的,是第一拖拉机厂发送过来的一份关于生产规划的电报。毛主席看着电报,眉头微皱,提笔写下“拖拉机型号名称不要用洋名”,然后摇了摇头,将“不要”划掉,改成“不宜”,后又觉得这二字不妥,最后改成了“不可”。单是命名就让主席在一个字上字斟句酌,这台拖拉机有什么特殊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信物讲述人张晓仑,一起了解第一辆拖拉机诞生背后的故事。

中国人自己的“东方红”拖拉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央政府咬紧牙关拿出了4亿多元,从苏联进口了近3万台拖拉机,首先供给东北等地的国营农场使用。

但是,这对于新中国80多万个农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刚刚当家作主的农民,和刚刚获得解放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渴望迎来“耕地不用牛”的伟大时代。

1953年,国家开始筹备制造拖拉机事宜,在河南建设第一拖拉机厂。建设第一拖拉机厂,国家投入1.5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台。由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提供“德特54拖拉机”图纸。

1955年,第一拖拉机厂第一代创业者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

据《一拖厂志》记载,第一拖拉机厂从全国各地招来近万名工人。但是,大部分工人都来自农村,连拖拉机都没有见过,经过半天的安全培训,就直接进入生产线当起了工人。当时,技术人员手把手带徒弟,一个技术人员管理一个班组,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对这些工人进行培训。

大家都没有装配拖拉机的经验,就把厂有的两台苏联进口拖拉机拆了装,装了拆,每个人轮流拆装五六次,总算掌握了一些装配的本领。在装配中,哪个零件不会装了,大家就把那两台样机拆开看看,学习琢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忙得中午饭都顾不上吃。

1959年11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举行落成典礼大会,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谭震林副总理主持剪彩典礼并发表讲话

第一拖拉机厂建厂的消息随着新华社的电波很快传到祖国的各个角落,工厂先后收到慰问信2600多封。除此之外,河南南阳的群众将近30吨的木炭背下山,解决工厂能源不足的燃眉之急;黑龙江桦川县一个村子筹集了1000多斤节省的大米不远万里送到了洛阳;江苏徐州地区无偿送来了1万多吨耐火土和大量砖石块……

经过上万人的努力,眼看着第一辆拖拉机就要下线了,但谁也没想到,给拖拉机取名成了个难题。

张晓仑在讲述中提到,在1958年3月6日,关于第一拖拉机厂生产规划我们向中央发了一份电报。毛主席在批示的时候,几易其稿,字斟句酌。在这句话“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名”上,一开始用的是“不要”,后来划掉改成了“不宜”,然后又划掉,最后改成了“不可”。主席在一个字上的字斟句酌,正是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对于自立自强的渴望——我们自主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一定要叫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名字。

“铁牛”“龙门”“白马”……一个个创意被提出又否定。有的不够响亮、有的辨识度低,大家总感觉这些名字代表不了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代表不了中国人自己造的拖拉机。碰巧有一天,厂区内有人高唱陕北民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

东方红!多好的名字呀,既歌颂共产党,又歌颂新中国。这个特别的名字马上获得一拖所有职工的认可,很快也得到了一机部的批准。从此,“东方红”这个名字传遍了祖国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农业。

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出厂门

1959年11月,第一拖拉机厂生产的第一批13台“东方红54式履带式拖拉机”运抵黑龙江省的北大荒军垦农场。当时还专门举办了一个欢迎仪式,在场还有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平时开过各种外国牌子拖拉机的梁军,看到我国自主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她就兴奋的跳上一台开在最前面,当时这个画面被一位在场的记者拍了下来,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的图案,就是以这张照片为原型绘制而成。

这个画面被当时一位在场的记者拍了下来,这定格下来的一瞬间,也成为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面的图案来源
群众热烈欢迎东方红拖拉机

从那个时候开始,上百万台东方红拖拉机从洛阳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第一拖拉机厂此后又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军用越野载重汽车。在60多年的发展中,累计生产了350多万台各种样式的东方红拖拉机和270余万台动力机械,为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一拖自主研发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改变我国350马力以上重型拖拉机必须进口历史的首台东方红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实现我国自动驾驶拖拉机首次大规模应用的东方红LX904自动驾驶拖拉机。2020年6月16日,中国一拖发布的国内首台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更是再一次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为未来智慧农业奠定基础。

为中国机械工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张晓仑谈道,国机集团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除了农业机械,在高端重型装备、农林装备、纺织装备等方面,累计获得专利16000余项,创造了超过1000项“中国第一”和“首台套”装备,让更多的现代化机械、高端智能装备,在中华大地上扎根、造福更多人民。

——突破了一批农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我国农机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我国大马力拖拉机总体性能接近于国外发达国家主流产品水平;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行采棉机、精密播种机等一批高性能智能农机装备,有效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攻克了一批大型、极限制造技术,形成精炼、铸锻、挤压技术集群,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需要。研制世界最大最先进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力机、世界最大19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和超大型锻造操作机、亚洲最大的12000吨航空铝合金板张力拉伸机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技术装备,解决了航空级铝合金厚板、大飞机承力构件、大型球阀、核电设备制造中“卡脖子”的问题。

大型高参数球形储罐

——攻克了压力容器及特种装备“研发制造、试验检测、安全运维”关键核心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工程安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极端环境压力容器基于全寿命风险控制的设计制造技术方法,引领技术发展,保障了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大型煤化工等国家重大工程顺利进行,为我国石化装置连续运行作出突出贡献。

研制的卫星用动量轮

——攻克了一大批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的“卡脖子”技术,打破了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基工程,为国防建设提供基础技术与产品;高端特种轴承为“卫星”“神舟”“嫦娥”“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长征等重大工程提供了保障;高性能特种泵阀、空冷技术满足了国防领域的特定需要;特种敏感元器件及弹性元件产品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

——突破了一批纺织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实现纺织装备升级换代,提升国际竞争优势,推动纺织产业智能化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围绕智能化、绿色新型材料,攻克了一批智能控制系统与关键核心部件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开发了一批新装备,形成棉纺装备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纺织产业每万锭工人数由400多人降至15-20人,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引领我国纺织装备智能化发展。

——突破了一批高性能地质探测装备“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土安全、资源勘探与深地战略。自主开发岩心钻探装备钻探深度达到4000米,填补了国内空白;“珠峰号”重力仪,成功解决了高海拔低温等恶劣环境下使用的技术问题,为我国珠峰重力测量提供技术装备保障;突破万米深海地震仪探测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国家。

实习编辑:高若林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分享至: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