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眉
38岁,张一鸣“退休”了。
5月20日,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发出一份内部全员信,官宣“退休”,使得创始人退休的话题又漾起一波,延宕至今。
有媒体做了一次统计,从互联网大厂到传统企业涵盖了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的数百位知名企业家,得出初步结论:互联网大厂创始人在年富力强时选择急流勇退,而传统企业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什么如此?简单理由是互联网大厂最为担忧的是“不懂年轻人”,对年龄的焦虑更大。
马化腾曾经的一个说法被视为经典解释:“即使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你太老了。”
“但在忙碌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很多事情在现实中已经发生,但我并不知道。我感觉过去几年里很大程度都在‘吃老本’。”如果说什么真正触动张一鸣内心深底“退休”那根弦,或者以上这两句出自其内部信的“原话”是最好的注解。
这两句话很值得咀嚼,换个角度,可以说,是在不自觉中表白“我老了”。
当一个创始人,尤其是一个互联网创始人潜意识判定“自己老了”,毋庸置疑,他确实该“退休”了。从这一点来说,张一鸣对待自己很真诚,做了一个对自己对企业都负责的决定。
但如果以张一鸣为新的标准,互联网创始人38岁即为“老”,那么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创始人喊话:“你那么老,还不退吗?”
从媒体的相关统计榜单来看,38岁的张一鸣是最低龄的,滴滴创始人程维与其同年。其余包括互联网大厂以及传统知名企业的创始人,50岁~60岁的近一半,再就是60岁~80岁的近乎另一半。
当互联网创始人说“老”,指的是嗅觉与灵敏度的“老”。他们大多认为,“年轻的嗅觉和敏感度,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键因素”。
但是,究竟什么是“年轻的嗅觉和敏感度”?从这个维度出发,或许我们可以说,互联网的下半场真正的开始,是对“年轻的嗅觉和敏感度”的重新理解,是对“年轻人”的重新理解。
前一时期,舆论似乎有意无意地在表示:互联网企业更懂年轻人,自然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比之其余创始人更懂年轻人。
事实真的如此吗?
巧合的是,就在张一鸣“退休”的同时,一个关于“年轻人反算法”的观点也刷了屏。“算法”,一直被互联网大厂引以为豪,被称具有迎合属性,顺着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喜爱创造产品与服务。
但是,现在一些年轻人开始反算法:不点赞、不评论、不关注、不登录,在App里不留任何痕迹。这甚至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逃离互联网”,在互联网上“隐形”,避免被算法“围猎”。
5月22日,中国两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去世了。让人最为意外的是,缅怀人群中有众多的年轻人。
两位老人,一位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一位是医学大家吴孟超。年轻人为什么爱他们?“我们无法抵抗浪潮,但永远记得灯塔”,一位年轻人的这句话是最好的回答。
互联网的初始目的,是帮助用户开拓眼界,在交流中打破惯常认知,而非让用户被同类信息包裹,走向封闭,更不是利用用户自身的好奇心“围猎”,进而“消费”。
而前一阶段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更多停留在对年轻人“好奇心”,更准确地说,停留在年轻人“猎奇心”的癖好上,更多将年轻人视作单一的“消费者”,而非一个在“消费者”之外有更多成长需求的人。
年轻人,他们无法抵抗浪潮,但他们永远需要“灯塔”,需要“算法”以外的人性关怀、更多元的“知识”以及真诚的智慧指引。
当一个互联网企业只是想要单一满足年轻人的“猎奇心”,那么,它的创始人如果到了38岁,确实太老了。
67岁的董明珠在谈到退休,谈到接班人话题时说:“目前看,他们在做单项时,可以称职,在全面综合的时候,还是会遇到问题⋯⋯这几年,我也试了好几次。”
再如曹德旺,在75岁时说:“不要轻易谈退下来。”“75岁算什么?我相信我会工作到100岁。”
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一个成熟的企业,乃至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该将焦点轻易放在生理年龄上,更要避免仅仅是名义上的“退休”。名义上的“退休”,在互联网企业当中也更为多见。
“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70多年前,塞缪尔·厄尔曼如此谈及《年轻》。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