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水稻、吃稻米的地方,就有他的故人 河南农业大学代表奔赴长沙,送别袁老
大河财立方
2021-05-24 17:38:00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林同保一行,带着全校三万多名师生的嘱托,专程赶往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沉痛悼念袁隆平先生。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陈沛 文 朱哲 摄影)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逝世。

有种水稻、吃稻米的地方,就有袁隆平院士的故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表哀思。悼念的鲜花铺成花海,看不到头的队伍,一如绵绵哀思,无穷无尽。

送别的人群中,有带着小孩的家长,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农民,有“组团”前来的学生,也有坐轮椅前来的腿疾者,也有因水稻牵线,与袁隆平院士结下深厚友情的河南农业大学代表。

得知消息后,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林同保一行,带着全校三万多名师生的嘱托,专程赶往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沉痛悼念袁隆平先生。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为世界和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先生一直高度关注河南水稻事业发展,曾先后多次亲临河南指导水稻生产。

“真的没有想到,袁老走的这么突然。”林同保的脑海中,还清晰的记着袁隆平院士到河南农业大学做演讲报告时候的情景,“可以说,他就是农学年青一代心中的巨星。”

一稻济天下,精神永传承,袁隆平院士的事业和精神都会延续下去。林同保表达了对袁老离世的悲痛之情,表示袁先生的谆谆教诲和伟大精神将激励一代代河南农大人向着科学事业高峰不断迈进。

因为要进行研究生答辩,没赶上“大部队”的河南农业大学赵全志教授为了送袁老最后一程,选择深夜乘坐8小时的普通列车,终于在24日清晨6点抵达长沙。

一下火车,他先去了袁老的工作地湖南水稻杂交研究所缅怀。

“2007年,袁隆平院士在商城县指导杂交水稻的种植,当年试验田的亩产数打破了河南水稻亩产最高记录。”赵全志回忆,袁隆平院士是位平易近人,但是在治学、研究又十分严苛的长者,正是这种在科研上的钻劲,才成就了袁老如今的地位。

袁老生前常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一辈子在稻田耕作,他撒下很多“种子”,如今已是桃李天下,灼灼其华。

在默默等候入场的人群中,赵全志见到许多熟悉同行的身影。“从黑龙江,到河南、江西、再到海南,只要有水稻种植的地方,都留下了袁老的足迹,今天,受到过袁老指点的同行们,也都向这里赶来。”

5月24日,阴雨连绵的长沙天终于放晴,阳光照进花海,映照着千万张卡片上的道别之语。林同保一行参加了追悼会,送别袁隆平先生。

责编: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