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有人在撒狗粮,有人在追一朵公益小红花
大河财立方
2021-05-20 20:25:00
一场疫情,让中国互联网公益领域发生了什么?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杨霄 实习生 牛子清 文图)中国互联网公益界诞生的新标识是一朵“小红花”。由它来记录公益捐赠者在日常参与的各类捐赠行为,多捐多赠。5月20日,在重庆举行的2021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小红花”正式亮相了。同日,来自联合国代表、全球知名科技公司负责人、国内知名学者、公益名人、各大基金会负责人,约2000人共同参与这一行业年度大会。各方围绕“数字共建、公益流深”等一系列话题进行分享、对话,探讨行业共建之路。

中国互联网公益激活全民参与,河南网民去年捐了近3亿元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将上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逼”到了线上。而今年,它在山城重庆市重启,回归线下。

一场疫情,让中国互联网公益领域发生了什么?

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在线上为峰会致辞时介绍,近年来,通过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20年募集金额更是达到82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52%。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了互联网慈善。

足见,在全民一心的战“疫”行动和复工复产的大潮中,移动支付的普及、数字新基建的完善速度不断加快,互联网公益的透明体系也持续优化,唤醒了全民积极参与公益行动的热情。

与民政部披露的数据相呼应,在“腾讯公益”平台上,2020年,其用户共捐赠了38.49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37%,同期参与人次突破了1.18亿。去年1月,“腾讯公益”设立战“疫”筹款专题,支持100多家慈善机构发起160多个筹款项目,募集筹款总额超过6亿元。其中,“紧急救援新冠肺炎”项目筹款额约1.1亿元,为1.3万个项目之最。

中国战“疫”的优秀成果,不仅让全球看到了中国人患难与共、扶贫济困的中华文化精髓;同时,更将中国社会驾驭数字化方方面面的能力与质量,向世界清晰诠释。

如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组委会主席、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所言,中国人动动手指就能做公益,是外界难以想象的。十余年来,互联网公益以指尖公益消除数字鸿沟、以透明公益建立信任纽带、以理性公益推进慈善文明,已生成鲜活的中国样本。

在本届峰会开幕前夕,腾讯公益发布了“2020年国内捐款”数据,按省份(直辖市)划分,河南人民在济困方面出手最“阔绰”,全年在济困类项目中捐款总额达2.94亿元。紧随其后的依次是重庆(2.83亿元)、湖南(2.79亿元),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河北、四川分列其后。

中国全面脱贫后,互联网公益着力点转向新三大领域

中国全面脱贫后,公益事业的着力点该落在何处?

乡村振兴、科技公益、可持续发展,被视为“公益数字化”重要发力领域和抓手。在本次峰会上,参会者围绕三大话题展开了诸多讨论。

在乡村振兴方面,伴随着国家 “三农”工作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事关百年大计的重要战略,也对公益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真正扎根到农村建设的“毛细血管”最末端,运用高效、透明、系统的运作方式,盘活乡村、培养人才。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乡村振兴乃国之大事,在数字化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必须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提供最具普遍意义的数字化公共品。

在科技公益方面,如何将前沿技术转化成中性、稳定、市场化的能力,在“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下为公益行业提供更实用的数字服务,化“输血式公益”为“造血式公益”,不少科技企业已经做出了行动。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包卓蓝在主题演讲时称,AI技术将改变未来100%的工作。数字化对传统的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多元数字知识和职场技能的“新领”人才,更能成为未来需求的主体。IBM希望通过“全周期”教育,帮助中国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缩小数字技能鸿沟,为缺乏教育资源地区的孩子启蒙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

在峰会现场,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与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展开了主题为“数字化时代下的人人公益”的对谈。

王石分享了曾为某个乡村捐赠清洁炉灶却被当地人“误会”的故事。“去了之后才发现,那里急缺的不是清洁炉灶,而是清洁水的工具。”王石称,互联网是通过先进工具搭建了平台,消弭捐助方与需求方的信息鸿沟,同时,它更容易唤起全民对公益事件的认知与参与,从根本上解决效率的提升。

邓亚萍则更看好数字公益通过捐步数、打游戏、场景化活动等“行为公益”等新玩法,赋予体育运动更多意义,助力2035年建设体育强国的大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从过去的个体性、区域性的公益帮扶,上升到气候变化、碳中和等全球性、人类共同的命运关怀,可持续发展也对公益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公益组织需数字化迭代,一朵“小红花”或成变革新引擎

在峰会现场外场,巨型的“小红花”引起了众人围观。

“做‘好人好事’,送你一朵小红花。”这一简单的国内中小学校园文化,如今是腾讯为“99公益日”创作的新符号。微信平台可记录用户日常每天的捐赠、捐步等各类公益行为,并且可在99公益日为捐赠加倍助力。

为何要让“小红花”担任互联网公益的新标识?

这源于两个方面:其一,简单直观的载体,容易唤起国人对“好人好事”的认知。其二,中国的公益组织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与公众完成新的链接、互信,以及单一公益项目的价值与透明化。

2015年之前,国内各类公益组织普遍性遭遇了收入锐减、项目停滞和人才瓶颈三大困境。

王石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当日在峰会上,王石坦言,该协会曾发起了“阿拉善地区248万亩天然梭梭林保护项目”,协会每位企业家每年捐款10万元,连续捐款10年。但该项目所需资金,已远超出该协会预期与会员承载能力。此后,腾讯公益的介入掀起了全民“驰援阿拉善”的公益热情,使得该项目得以延续。

王石在公益项目运作的经历,无疑是数字技术对公众慈善观念、行为深刻影响的佐证。而今,一朵“小红花”的出现,正是互联网助推全民善意参与度的增长,直接反馈在互联网信息筹款平台数据上。通过此类平台,捐助人可以直接找到关心的项目,第一时间获取项目反馈,甚至与受助者在线上、线下进行互动,这种体验、流程上的变化,使善意得到最大效率的收集和运用。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慈善大数据平台,促进慈善捐赠和救助数据共享,助力和推动全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共识。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敏捷、高效、线上化的数字化能力,基于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原生的公益项目,正在不断涌现。

如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助学领域,许多农村寄宿学生因为无法得到有效陪伴而面临心理健康问题。腾讯公益平台上的“新一千零一夜”公益项目,通过线上播放经典绘本故事的形式,低成本、高质量地为农村寄宿生提供情感陪伴。项目实施后,寄宿留守儿童的抑郁增长速度减缓了 63.6%,学生被霸凌的情况减少了11.8%。

陈一丹称,共建公益生态,要始终相信技术的力量、机制的力量、人的力量。“公益数字化”既是一个趋势,公益行业需要走出信息孤岛,打造面向数字化的组织体系,又是一个使命,来自国家对公益行业的重视、捐助人的基本需求,都对公益行业提出了新的期许,更代表着一种生态,用公益理念构建数字的生态丛林,能够为公益行业探索边界、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空间。

见习编辑:杨志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