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舆情通 | 中国人寿游街喜报“翻车”,保险业“丧事喜办”成舆情高发点
大河财立方
2021-05-08 16:00:00
截至5月8日14:30,该事件相关传播信息达10.9万篇次,其中敏感信息5224篇次,敏感信息占比47.42%。

【立方舆情通】客户意外死亡,中国人寿工作人员身着工装、肩披绶带,面露笑意拿起印着“张××先生意外身故获赔1200000元”的广告牌上街游行宣传。如此“丧事喜办”在引发网友质疑的同时,更是将“中国人寿”推上微博热搜。

近些年,保险从业人员罔顾当事人悲痛、将意外悲剧事件作为宣传案例的情况频频发生,已经成为该行业爆发舆情的高发点。

客户意外死亡,中国人寿工作人员大肆宣传保单

5月7日,一张中国人寿工作人员宣传“客户意外身亡获赔120万”的截图在网上热传,引发争议。据立方舆情通了解,该图片源于中国人寿重庆分公司工作人员线下宣传理赔的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多人转载、跟评。

立方舆情通启用舆情追踪发现,截至5月8日14:30,该事件相关传播信息达10.9万篇次,其中敏感信息5224篇次,敏感信息占比47.42%。从该事件整体传播趋势来看,5月7日相关舆论信息达到顶峰,该时段相关信息量达6378篇次。

从传播媒介来看,客户端、微博、微信为该事件重要舆论阵地,相关信息占比合计84.43%。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事件的相关讨论中,最为活跃的媒介无疑是新浪微博,媒体活跃度占比45.39%。

从目前的舆论倾向来看,网友一片谴责,有网友称,“死亡理赔搞得好像中彩票一样”“保险公司为了宣传自己,就忘了保护被保人隐私了吗”,还有网友吐槽:“把依法理赔变成业务营销,把别人丧事变成自家喜事,中国人寿太缺德了吧!”

针对舆情发酵情况,5月7日,中国人寿重庆市分公司回应称,该公司已诚恳向客户家属当面致歉并取得谅解,同时涉事经理进行免职处理,并对其他相关人员开展批评教育。该公司将不断加强教育培训,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出努力。

“丧事喜办”宣传巨额理赔单,保险业还要为无良自宣道多少歉?

客户意外死亡,中国人寿工作人员“丧事喜办”,工作人员喜气洋洋宣传巨额赔单。这场毫无人文关怀和同理心的无良自宣,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保险业存在已久的现实问题。

中国人寿借客户死亡大肆宣传绝非首例。立方舆情通对全网保险机构理赔案例相关信息进行抓取,竟然看到一则“保险业务人员灵堂宣传产品”信息。某村一位村民不幸病故,家属正在灵堂发丧,亲友吊唁,一切都进行得井然有序。灵堂突然来了一群人,抱着保险公司理赔的牌子,工作人员拿过话筒对亡故亲友说,这位病故客户买了该公司保险,保险公司理赔6.6万元。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如此营销,丝毫不顾病故家属心情和感受,将商机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企业底线何在?

如今,移动互联媒体高速发展,保险工作人员除了在不合适场合以毫无道德底线的方式进行产品宣传外,越来越多的保险营销员将朋友圈、微博等平台作为自己的销售“阵地”。不论是名人去世、遭遇意外,还是某地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他们免不了会在社交媒体上强行刷一波存在感。文案表面上是表达自己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实则无底线蹭热点,强行给人灌输保险意识。

此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罹患癌症去世,保险销售便在朋友圈疯狂转发“李咏死于癌症!保险公司理赔金额高达3个亿”的消息,后经证实,此条消息并不属实。不难看出,保险业销售在产品营销时更加偏爱死亡、事故、灾害等负面事件,利用此类强有力的负面信息刺激受众,给受众灌输片面的保险意识,令其甘愿“掏钱买保障”,给自己带来盈利。

多年来的消费误导、销售乱象、无良营销、理赔困难等问题,已让保险业这个“风险共担,互济互惠”的行业遭人诟病。立方舆情通认为,平息此次舆情单靠一纸道歉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要不断加强对营销人员的教育培训,在产品营销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上时刻注意价值导向。整个保险行业也应该引以为戒,警钟长鸣,避免再度出现此类毫无底线的“闹剧式”营销。(立方舆情通研究员 韩东琳)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分享至: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