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杨霄 实习生 白艳雄 文图 )“城市大脑”正在为“郑堵”寻找到活血化瘀的解决方案。4月19日,郑州交警支队公布了城市大脑最新进展,去年9月至今,“城市大脑”对郑州市市区1077平方公里区域交通管网进行了扫描,已加载475.7万台机动车、超过400万辆电动自行车的数据。按照车流量和拥堵程度,将全市4282个十字路口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已梳理出1级路口857个,实施优先治理,加速缓解郑州的交通拥堵。
“城市大脑”对郑州交通治堵,不是头疼医头、脚痛治脚。
阿里云智能交通行业高级架构师谢文斌介绍,“城市大脑”在统筹规划、统一实施的大背景下,实现了交管、交通运输、城管等多个部门以及互联网交通出行数据的融合。此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违法事件、机动车出行、电动自行车出行、停车、公交、地铁等也实现了数字化。
简单理解,郑州交管部门对市区的每个车道、每个交通设备都做了唯一编号,外场感知设备获取的交通流数据与高德地图的实时交通拥堵数据融合后,可根据不同路口的交通流量进行路口重要程度的计算——路口内冲突车流越多,流量越大,路口重要度越高。
它所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郑州交警支队科研所所长陈常青称,以往,卡口、交警、交管信息等,虽可以在一个平台进行数据展现,但是综合效能发挥很有限。“城市大脑”项目开启后,交警系统前端设备进行了整合,还融合了高德的实时交通数据,对路况的分析更为准确。
经过算法分析,城市大脑将全市4282个路口分为三个等级,其中1级路口857个,2级路口856个,3级路口2569。这些路口将依次进行重点优化,从而缓解交通拥堵。与此同时,城市大脑还为郑州的道路修建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日常道路通勤状况,决定哪些道路需要设置更宽的非机动车道、哪些路段需要公交车专用道。
另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郑州市电动自行车已超400万辆,在国内省会级城市稳居前列。“城市大脑”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对路上的电动自行车车牌、登记信息、速度、位置、视频及流量等信息收集,进行违章和流量分析。依据系统分析的时段、位置,对于逆行、闯红灯、上高架等行为,开展针对性治理。
“下午5点,A路口由南向北方向,通行的绿灯时间应该加长。”这是如今,城市大脑人工智能算法给出优化方法,能够为郑州交警支队提供专业建议。目前,郑州交警以此分析了陇海快速路晚高峰的出行规律,并挖掘出东风路、陇海快速路拥堵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城市大脑建设之后,郑州市城市交通管理更加体系化。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