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刘赟 贾永标)突如其来的新规,像是大洋中的风暴,重重席卷271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
3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已通过最终修正案。虽然名义上该法案针对所有外国企业,但业界普遍认为该法案意在进一步监管中国在美上市企业。
受此直接影响,超过100只中概股股价出现普跌。
船行至此,逆势前行还是及时撤离?大变局到来前的窗口期,中国企业亟需作出新的抉择。
超一百只中概股出现集体杀跌
“炸裂,持仓的中概股翻车了,亏得惨不忍睹。”
“最近怎么回事,大部分中概股都在持续杀跌。”
…… ……
3月25日晚间,不少持有中概股的投资者纷纷在交流平台上吐槽,因为热门中概股出现普跌,音视频、新能源车、电商股集体下跌。腾讯音乐、爱奇艺、唯品会等多家知名企业盘中跌幅一度超过20%。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截至当天收盘,133只中概股出现不同幅度的跌幅,其中百度、爱奇艺、腾讯音乐、唯品会等股票跌幅超过10%。
事实上,不少中概股今年以来跌幅惊人。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物农科技跌幅达72.82%,优客工场跌幅达53.80%,盐港明珠跌幅达51.28%,平潭海洋实业跌幅达40.86%。
为何中概股走势持续低迷,且在25日迎来普跌行情?这与最新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有着直接关系。
上述法案规定,如果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聘请了位于外国管辖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外国主管部门的立场,PCAOB将无法对该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彻底检查或调查,因此,被列为“委员会认定的发行人”(Commission-Identified Issuers)要提交材料,证明该公司并非外国政府国有或控股,同时还需要提交审计底稿。
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一法案的矛头对准了中国上市公司。
3月25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回应称,HFCAA完全是对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的无理政治打压,严重扭曲美国自己一向标榜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也剥夺了美国投资者和美国公众分享中国企业发展红利的机会。
回归还是留下 企业面临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突然发酵并非偶然。早在2020年5月份,美国国会参议院就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对外国公司在美上市提出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美相关参议员对媒体表示,该法案主要针对中国。
彼时中国证监会回应称:该法案对双方利益都会造成损害,不仅会阻碍外国企业赴美上市,更将削弱全球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及其国际地位。优质上市企业是各国资本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相信国际投资者会根据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需要,做出自己的明智选择。
如今该法案再进一步,即将于一个月后实施,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做出抉择。
据统计,今年以来汽车之家、百度、B站均已经选择香港二次上市;2019年6月,网易、京东在港交所二次上市;2020年,阿里巴巴也登陆了港股市场。
3月23日,新浪正式宣布完成私有化,该公司于2000年4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根据公告,新浪已要求其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上市的普通股于2021年3月22日营业时间结束时(纽约时间)停止交易。已经要求纳斯达克通知SEC将公司的普通股从纳斯达克退市,同时注销公司已注册的证券。这也被业界视为一种撤离美股的方法。
中概股前路如何?专家最新解读
这场风波将会对中概股企业带来多大影响?中概股普跌的情况是否会长期持续?原本计划赴美上市的企业应如何抉择?A股和港股市场又将呈现哪些机会?
就这些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连线多位专家进行了解读。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坚定看好A股“温柔牛”,3月有望形成双底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此次通过临时最终修正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归根到底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中概股态度的转变。
“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处高地,华尔街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撑,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火车头,中概股则是火车头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他对中概股的态度发生变化,就相当于把火车头的动力给减弱了,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错误。”李大霄说。
他认为,美国华尔街之所以成为华尔街,一方面是拥有全球性的企业,另一方面是拥有全球的基金。现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此举,将使华尔街过往所遵循的全球企业战略实施大打折扣。“中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中概股的市值比例也越来越高。把中概股排斥在外,也就无法分享到中国经济最强有力的增长成果。”
李大霄表示,目前回归港股是中概股的最佳出路。部分中概股企业已经率先回归了,剩下的中概股也是宜早不宜迟,最好是进行两地上市,进可攻退可守。投资者可以加重对港股市场的配置。
此外,李大霄提醒,投资者还应看到A股市场蕴藏的机会。
他此前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2021年中国股市的“温柔牛”已经到来。在本次采访中他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投资者不要丢掉信心,中国股市的温柔牛依然温柔,不要被目前短暂的下跌吓到。我认为3月9日与3月25日的K线走势有望形成双底,蓝筹股正处于比较低的估值区间。”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股价短期承压无虞长期仍会回归基本面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宣布通过后,对中概股股价形成了冲击,不少热门公司股价出现了杀跌,但这只是短期的影响。长期来看,建议投资者保持信心和耐心,如果是优质的股票或者是优质的基金,可以以时间换空间,等待市场完成调整。
对于已经赴美上市的中概股而言,未来可能会在融资、发债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这也对中国在内的限制性市场提出更高要求,无形中加大了中国公司赴美上市难度,有赴美上市计划的公司需要多维度研判相关风险。
与此同时,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中概股的打压,可能会推动更多的中概股在美国退市,回归港股或A股市场,这对国内资本也将起到促进作用。目前A股经过这一轮的下跌之后,市场已经逐步进入到震荡反弹阶段,未来10年主要的投资机会仍然在股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赴美上市依然存在较高“性价比”
中概股普遍下跌的情况会长期持续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对此表达了乐观态度:“我认为长期来看,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慢慢的也会被消化。”
他认为,虽然短期来看,法案中提到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新的条款,对于一些中概股公司形成一些压力,造成股价下跌的情况。但长期来看,大多数中概股公司本身质地还是比较优良的,这些公司拥有的先进技术,再加上中国大规模市场的加持,大多数公司能够实现自我调整,主动适应法案要求。
在张鹏看来,国外投资者主要还是看重公司本身的基本面,或者说是公司自身的质地、竞争力等长期因素,“公司还是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真正具有核心的竞争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过去,由于上市程序相对简捷、上市周期较短、市场融资效率高等因素,中国互联网及科技企业一向青睐赴美上市。今年以来,已有包括雾芯科技、容联云、祁连国际、亘喜生物、天演药业、涂鸦智能等超过10家中资企业在美上市,知乎与怪兽充电即将于近期完成赴美上市,此外还有消息称滴滴也计划赴美上市。
面对眼下这场“灰犀牛”,接下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性价比”还高吗?
张鹏表示,考虑到美国毕竟还是全世界第一大市场,投资者结构较为成熟,主要以券商、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主,美股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以及监管各方面制度也较为完善,赴美上市对于部分中国企业来说依然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也一直处于进行时,对于新经济、新业态的上市公司的指标要求逐步与国际接轨,机构投资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以及大门的敞开,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公司会选择回到A股和港股市场。”张鹏总结道。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