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竟隐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密码?这场讲座很“高能”
大河财立方
2021-03-23 21:12:00
中国经济历经四十年的高速增长,资本在其中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过程中,资本的作用又该如何发挥?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刘赟)中国经济历经四十年的高速增长,资本在其中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过程中,资本的作用又该如何发挥?

3月23日,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教授在郑州带来了一场“高能”讲座,就以上问题给出了解读。他认为,面对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中国需要产生更多的“高能资本”。

资本大国的资本效率纠结

房汉廷认为,作为资本大国,中国正在面对一场资本效率纠结,“中国越有钱,钱却反而成了负担,并没有真正转化为资本,特别是高能资本”。

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社会净财富675.5万亿元,相当于美国的七成。但是从单位资本效率看,中国的资本产出效率不断下降,中国社会净财富与GDP之比自2000年的380%上升到2019年的684.7%。与此同时,中国非金融企业总资产与GDP之比,自2000年的280%上升到2019年的520%,而英德均稳定在250%左右。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资本非常丰裕的国家。可是当美国用资本不断去驱动新产业、新业态的诞生,而中国却把钱买成了美国的国债,然后居民买成了房子,资本效率出现了大幅下降。”房汉廷说。

那些专注于创新投资的资本所呈现的效率也并不乐观。据清科私募数据显示,2018年底,2065只政府引导基金,从2001年开始累计投资的基金数为882只,累计投资了727个项目,57%的基金还没有发生过投资。

“实际上,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更多依靠的是资本堆积的模式,我们经常会讲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中国如何变成一个经济高效持久的发展系统,这是一个未破的难题。”房汉廷表示。

寻找边际收益递增型资本

难道所有的资本都服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有没有边际收益递增型资本的存在?

针对这个问题,房汉廷在2015年发表了《STFE模型:新资本体系驱动的创新经济增长》,从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创新资本、企业家资本四个维度证明了资本边际收益递增理论,在创新经济体中是可以实现的。

以经济体为观察对象,房汉廷发现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在最近的50年中,社会制度、企业家成长环境并无大的改变,而经济增长却呈现了持续的长周期增长。

深究其原因,来源于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是技术进步,即知识成为财富创造的最重要要素;第二则是容易被人忽视的“高能资本”的出现。

自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资本品类中出现了一种具有高能量、边际收益递增型的资本,这种“高能资本”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

正是因为出现了规模足够大的高能资本,美国的创新企业才得以快速成长,先后出现了英特尔、苹果、微软、谷歌、脸书等一系列世界领袖级企业,再加上美国纳斯达克这个高能资本最终兑现器,才出现真正的资本边际收益递增契机。

为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这些类型资本能够实现边际效益递增,而其他资本必须遵循编辑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数额资本的国家,为什么不能实现资本边际收益递增效果?

房汉廷坦言,对于这个问题他研究了很多年仍然无法得到内冾性理论支持,直到重读《山海经·内经》有关息壤的论述才豁然开朗。

《山海经·内经》记载,大洪水期,天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鱼渊。女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这里的“息壤”指的是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我定义的息壤资本,是指一个经济体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投入并能够开启自动生长机制不耗损或少耗损的一种特殊资本,属于典型的边际收益递增型资本。”房汉廷说。

不盈利的上市企业才是有潜力的企业

具体而言,房汉廷认为息壤资本包括了卵化资本(三F资本、政府创新基金)、孵化资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政府创业基金)、羽化资本(创业投资、债权资本、混合资本)和翔化资本(私募股权资本、并购资本、IPO社会资本)四种类型。

息壤资本能够实现的基础在于中国知识化投资标的的富集。

数据显示,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1991年的1311件到2020年的53万件,整整增长了404.3倍,如果从有效发明存量看,2020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共计221.3万件,是1991年的超1688倍。

“息壤资本就是高能资本,而高能资本可以助推产生未来的高能企业、高能产业,推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资本配置模式,让更多的普通资本变成息壤资本。”房汉廷总结道。

他还提到一个观点:“中国在筛选什么样的公司作为上市公司、公众公司的时候,采用的都是选过气明星的方式,企业上市之前通常都应该是不盈利的,这样才是有潜力的企业,如果到了盈利的阶段,说明企业就‘老’了。”

在这场讲座开始前,河南省科技厅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未来三年,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拟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总额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支持,并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总额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的“科技贷”授信支持。

对此房汉廷认为,双方着力点应在“羽化”阶段,重点关注如何把科技金融里的债权性资产和股权性资本打通通路。

见习编辑:杨志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