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唐朝金)2021年农历新年之后,在大盘持续调整、抱团白马股“跌跌”不休的背景下,“碳中和”概念股却一骑绝尘,成为二级市场中最亮的星,相关板块和个股连续逆市上涨。
而在概念股逆市飞涨的背后,则与国家制定的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着直接关系。随着“卖碳”成为一场生意,一个价值千亿元的市场也即将横空出世。
“碳中和”概念股大涨之后迎来分化
尽管春节之前投资者已经对抱团白马股的土崩瓦解表达了担心,但谁也不会想到,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抱团白马股会走出这样一波“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的“决绝”行情。
就在市场开始期盼下一个热点诞生之时,“碳中和”概念杀出重围,成为过去一月来“整条街最靓的仔”。
根据Wind数据统计,进入3月以来,62只“碳中和”概念股有59只实现上涨,其中8只个股涨幅超过30%,华银电力和开尔新材均实现翻倍。
▲数据来源:Wind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华银电力和开尔新材连续封板,但其基本面却并未好转。
根据财报信息,华银电力主要从事火力发电业务,同时经营水电、风电以及售电业务,是湖南省火电装机最大的发电企业。2020年前三季度,华银电力仍处于亏损状态,净利润为-653.8万元,亏损幅度较上年有所收窄。
无独有偶,开尔新材的业绩也称不上“好看”。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开尔新材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同比下滑29.07%。
3月17日,被资金追捧已久的碳中和出现了分化趋势。其中,核心连板龙头华银电力因为3月16日晚间的一纸减持公告,给了高位的几只个股较大的负反馈,华银电力大幅震荡走势,收盘下跌-1.5%,长源电力收跌超8个点,前一波龙头中材节能近乎跌停收盘。
截至3月17日收盘,Wind碳中和指数成分板块62只个股中,仅8只收涨,另有52只下跌,其中开尔新材领跌,跌幅9.83%,中材节能、深圳能源、先河环保分别收跌9.54%、8.36%、7.34%。
▲数据来源:Wind
概念股引爆背后——
政策加码,引爆市场预期
“碳中和”概念股已然被热炒乃至走向分化的关口,那么到底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也就是说,碳中和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碳吸收总和为零。
自2020年以来,碳中和已经在一系列重要会议和重要规划中被多次提及。2020年9月,我国首次向全球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2020年末,中国向全球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当之无愧的热词。作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碳中和的战略趋势日益明确。
从趋势上看,在碳中和发展目标下,清洁、节能型行业将迎来总需求的扩张。兴业证券认为,在碳中和政策下,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以及消费端的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成本相对降低,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于已经被热炒进而走出分化行情的“碳中和”概念股,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肖玉航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向来有炒政策的习惯,此轮‘碳中和’概念股的爆发,与游资炒作政策有直接的关系。从目前‘碳中和’概念股的涨幅情况来看,经过这一轮的上涨之后,概念股中的一些个股已经存在泡沫,因此建议投资者擦亮双眼,重点关注一些真正能在未来碳中和政策影响下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一些蹭概念、业绩没有实质增长的公司则要加以规避。”
碳中和——
一场价值千亿元的大生意
尽管“碳中和”概念股的行情在3月17日走出分化格局,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卖碳”将正式成为一门生意——一个新的市场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
事实上,“卖碳”并非新名词,更为专业的说法叫“碳交易”。在国内,碳交易已有10年试点历史。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该通知打开了我国建设碳市场的大门。
随后10年,中国政府又出台了各类政策,不断探索,把试点经验推广全国,最终于2021年1月通过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该文件明确了有关全国碳市场的各项定义,对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交易主体、核查方式、报告与信息披露、监管和违约惩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是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按照目前的行情,国内的碳交易价格为30~40元吨,以一座1MW的工商业光伏电站来推算,假设年发电量为120万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196.4吨,按30元/吨的碳成交价计算,这座1MW的光伏电站每年可获得3.5万元左右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欧洲碳价已经达到40欧元/吨(约310元人民币/吨),美国更是达到约200美元/吨,这说明未来国内碳交易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有机构预测,目前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可能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并且到2030年还有巨大的碳减排空间,碳交易市场价值有上行预期。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金融化,在碳配额和项目减排量等碳资产现货的基础上,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碳掉期、碳基金、碳债券等碳金融衍生品也将渐次出现。如果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交易额规模则可达6000亿元人民币。
同时,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6月底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正式上线,其中,交易中心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另报道,落户湖北的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正在为首批2225家履约企业办理开户手续。这些企业均为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
专家:
企业如何抓住碳中和的市场商机
随着碳交易市场大门的正式打开,身处市场一线的企业,该如何借助碳中和的机遇完成转型升级乃至弯道超车呢?
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唐海峰看来,按照目前通行的做法,全国每年的碳排放总额由政府设定且额度逐年降低,从而实现整体的碳减排。碳排放额度按一定规则转化为碳配额用于交易。每个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主体都有一个规定的碳配额,企业全年碳排放不能超过这一额度。
在这种规则下,市场中的企业面临三个选择: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从而减少企业自身碳排放,如果实际碳排放低于碳配额,就把差量部分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中出售;二是碳排放超过碳配额,以市场价格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三是不投入研发也不购买碳排放权,超额就认罚。
“随着碳交易的逐步深入,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一般会选择加大科技投入,开展能源环保相关技术创新,同时积极使用新能源。企业一方面可以在不降低产值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可以出售节省的碳排放权以获得额外利润。”唐海峰表示。
事实上,河南省内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新乡化纤董事长邵长金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独家专访时曾表示,接下来新乡化纤将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进绿色纤维的制造,特别是零碳纤维的制造,从而提前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而随着电解铝项目搬至云南,神火股份旗下的电解铝中电的来源也由火电变为水电,实现了原料的零碳目标。
“云南神火电解铝的水电资源,对神火集团提前完成碳中和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云南本地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也使神火在完成碳排放目标之后进行碳交易,有了更多可能。”神火集团董事长李炜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关阅读:碳中和概念大火之下,已有24只碳中和债发行或拟发行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