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菁菁,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 张菁菁 | 校核:刘文丰 | 审核:龙志刚
“十四五”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格局下,结合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定位,笔者对中原城市群交通如何发展进行了畅想。
01
中原城市群战略意义及定位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心位置,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必经之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着眼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和人才支撑,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产业创新中心地位,将中原城市群打造为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活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为:
——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打造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区域和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
——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
完善区域创新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努力在创新创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
构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开放经济走廊,强化郑州航空港和其他重要交通枢纽的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打造对内对外开放平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打造历史文脉和时尚创意、地域风貌和人文魅力相得益彰的美丽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群。
02
新格局下交通发展方向
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交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国际方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国际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经济全球化形式深度调整,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国内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增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近两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作为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全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面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以及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新要求,中原城市群交通发展需要紧扣“三个转变”,即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结合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交通发展要更加注重功能融合、资源集约、绿色可持续、智慧高效等内涵式提升,以及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资源整合、数据互联共享、法规标准统一互认、管理体制机制协同、交通目标与区域发展一致、交通与产业等要素协调等交通体系内外部要素的一体化。
03
中原城市群交通发展畅想
(一)统筹都市圈规划建设,以都市圈一体化带动城市群一体化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最终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19+2”的城市群总体框架,但在城市群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群的尺度相对比较大,缺少必要的切入点和抓手。
2019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将都市圈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对于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来说,可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通过都市圈内部、都市圈之间的便捷联通带动城市群一体互联,通过都市圈一体化带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大力培育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的基础上,远期条件成熟后,可在豫北培育安阳-鹤壁-濮阳都市圈,在豫南培育南阳-信阳都市圈,豫东培育商丘都市圈,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二)强化核心带动,支持郑州、洛阳做大做强
目前,两大都市圈中心城市郑州和洛阳的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郑州、洛阳龙头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两市亟需壮大崛起,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围绕郑州、洛阳都市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可赋予郑州、洛阳两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支持郑州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支持洛阳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建成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增强郑州、洛阳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三)深化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交通长效合作机制
依托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交通运输厅共同牵头,省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府、市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交通项目建设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沟通,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合作联席会议主要负责研究确定跨行政区域重大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协同、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同时,探索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治理机制,组建交通企业家联盟,广泛吸纳国内外交通领域知名企业家、国际机构领导人、知名科研机构、智库等,参与中原城市群交通治理。合作联席会议下设联络办公室,作为合作联席会议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跨行政区域相关规划、项目建设、政策、机制体制等的推进实施。整合资源成立中原城市群交通发展公司,作为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主体,履行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产业等投融资职责,负责相关项目的资金筹措、投资和建设以及资产管理。
(四)海陆空联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通过“五区一群”战略平台建设,我省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敞开,对标先进,环视周边,仍需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主要是巩固提升航空、铁路国际枢纽地位。可立足航空港区谋划建设“航空大都市”,依托空铁物流枢纽谋划建设“航空型内陆自贸港”,积极推进“空中丝绸之路”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将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纳入河南自贸区范围,推动航空港区交通枢纽、口岸体系、产业体系深度融合、集成发展,构筑内陆开放高地。争取国家支持扩大郑州航权开放,推动郑州机场由区域级航空枢纽上升为国家级航空枢纽。全面推进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建设,做大做强基地航空公司。畅通国际陆路运输通道,提升中欧班列(郑州)、中亚班列运营水平,拓展铁海联运班列线路,加快建设集多式联运、口岸通关、保税仓储、供应链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铁路港。
(五)完善综合交通网络,畅通内外交通双循环
聚焦“外畅”,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十向联通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充分考虑郑州、洛阳都市圈既有条件和战略定位,紧扣各自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以米字型高铁为基础,规划研究郑州经洛阳至银川、郑州经亳州至南京、郑州至青岛高速铁路,形成直连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高铁直通通道。加快推进三洋铁路建设,打通东向出海货运通道。规划研究京广、陇海超级高铁通道,提升通道能级。加快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重点抓好“两圈三山六通道”高速公路建设,着力提升高速公路主通道能力、打通省际出口通道,强化与毗邻省份交通联系。
聚焦“内联”,完善中原城市群内部经济、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路网加密和强化连通为重点,建设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为主的城际复合型交通走廊。完善市域铁路网,加快郑州市域铁路K2线、郑登洛、郑巩洛城际铁路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跨河通道资源,积极推动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合并跨河,加快推进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重点功能区与郑州跨河直联,促进黄河两岸联动发展。
(六)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高循环效率
一是大力推动内陆港建设。充分发挥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优势,对标美国芝加哥和德国杜伊斯堡,规划建设中国内陆最大的枢纽港,推动沿海港口功能向腹地延伸,提高河南无水港与沿海港口的联通水平,将河南内陆无水港打造为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高地,河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主抓手,各运输方式间高效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的先行区,公铁水航“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多式联运聚焦点。
二是加快推进河南省交通强国多式联运试点建设。大力发展公铁联运,充分发挥铁路运输骨干作用,支持郑州国际陆港公司进一步拓展中欧班列(郑州)国内集货覆盖面,加快海外网络布局。创新发展空陆联运,鼓励发展全货机航班、腹舱货运,引进国际国内知名航空货运企业在郑州建立总部基地或区域中心,打造航空快速货运系统。研究探索空铁联运形式,推动郑州机场引入高铁专用线,建立航空和高铁物流直通作业体系,充分发挥高铁网络快速高效优势。积极推进铁海联运,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重点港口的联盟合作,加快完善与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深圳等沿海港口的铁海联运服务网络,实现与沿海港口联动发展。
(七)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智慧、绿色交通建设
面对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发展智慧、绿色交通已成为共识,未来的交通,智慧与绿色兼具。对于中原城市群智慧绿色交通建设来说,可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智慧、绿色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探寻可复制的经验,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推广。
一是注重创新驱动,以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为重点,建成综合交通信息集成平台和智能感知网络,高标准打造全行业全要素交通智慧体,实现运行一张图、出行一张脸、运输一张单。二是有序发展共享交通,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合理配置停车设施,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公众绿色出行。三是深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公共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关注公共交通“门到门”出行链服务,优化整合公共交通全出行链,实现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有效提升公交出行全过程体验、缩减全程时间。
见习编辑:杨志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