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舆情通】2月24日,货拉拉就用户跳车事件发布致歉和处理公告后,立方舆情通立即启动舆情大数据引擎进行全网跟踪监测。截至2月25日11时,全网与货拉拉相关的舆论数量已达35.62万条。
网约车悲剧重现,案件扑朔迷离,全网讨论量超35万条
从2月21日“23岁女生在货拉拉车上跳窗身亡”相关新闻发布,到2月25日11时,立方舆情通显示,其间全网与货拉拉相关的舆论信息数量已达35.62万条。
从趋势来看,2月22日、23日、24日的相关信息量都超过10万条,舆论热度居高不下。2月25日早上,热度稍有回落。
其中,敏感信息占比约75.46%。其间,大河财立方发布多篇文章跟进事情进展,记者丘眉于2月23日发表快评《货拉拉为何还能如此荒唐?》。
关键词显示,公众舆论的重点仍为探究跳车真相,核心问题包括,司机三次偏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事故发生前的6分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另外,“互联网平台”“安全风险”“频发”等词汇,反映出媒体对网约车行业的整体追问。
2月24日,新华社旗下半月谈、央视、人民日报、中纪委等相继发声,均对加强行业规范提出要求。
目前,警方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事件真相仍然是谜,但女孩身亡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家属谅解了货拉拉,但媒体对“货拉拉们”的追问才刚刚开始。
72小时内两次回复,货拉拉反应迅速
回顾事件发展过程,货拉拉至今共通过微博账户进行了两次回应,称得上反应迅速,态度恳切,措施详尽。
第一次回应时间为2月21日22时14分。
当日18时54分,微博账号@三湘里手_湖南本地通 发布【网友爆料:湖南长沙23岁女子网约车搬家离奇跳窗】,引发网友讨论及媒体报道。
时隔约3个小时,微博账号@货拉拉App即发布《关于长沙用户跳车事件的说明》,明确表示将积极配合警方工作,不会逃避责任,并针对家属方所反映的沟通不力问题,解释为因受春节假期影响而未推进。
虽然该回应态度良好,解释合理,但女孩为何死亡的核心问题并未得到解答,随后两日该事件的舆论热度始终不减,尤其是因监控及录音设备的缺失导致求证困难,货拉拉在保障用户安全方面的漏洞被不断放大。
2月24日9时16分,微博账号@货拉拉App 发布《关于用户跳车事件的致歉和处理公告》,进行了二次回应。
就舆情处置而言,该公告可圈可点。
从公告文本来看,货拉拉在开头再一次明确表示平台不推卸责任,并向家属表示歉意,在情感支撑方面体现了企业担当及人文关怀。
随后,货拉拉分别就家属沟通进展及结果、用户安全漏洞弥补等舆论关切问题进行一一回应,称已取得家属谅解,将与家属一起妥善处置善后事宜,并反思了平台在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七条整改措施。公告语言简洁,表述准确,条理清晰,直接列出责任人及整改进度时间表,使读者能够明显感受到其反思之深刻、整改之决心。
从时间上来看,公告发布时,距离相关事件被@三湘里手_湖南本地通 爆料不足72个小时。也就是说,短短3天内,货拉拉便完成了取得家属谅解、反思自身问题、拿出相对完善的整改措施并责任到人、成稿并发布致歉及处理公告等一系列工作,该公司各部门良好的执行力、协作能力等可见一斑。
“迟到”的整改,“货拉拉”们该反省了
然而,整改措施提出得越迅速,就越显得“姗姗来迟”。3天即可做出整改方案,货拉拉此前却从未行动,等到悲剧出现后才开始反思、整改,着实有点晚。
梳理货拉拉的营运模式及发展过程,立方舆情通发现,货拉拉曾多次接收到“舆情警示”,但都未把握时机,没能防患于未然。
首先,按照货拉拉的服务方式,用户在选择货运服务时,可在平台上选择1~2人跟车。也就是说,一旦允许跟车,货拉拉的服务对象就不仅是货物,还包括人。
但是,作为一家创办于2013年、截至2020年9月业务范围已覆盖352座中国大陆城市、月活用户达720万的企业,货拉拉一直仅仅关注货运的“有快好”,多年来,始终回避货运过程中“载人”所带来的安全保障诉求,营运车辆中无监控及录音设备,对司机的审核及约束形同虚设,在用户安全方面的考虑存在明显缺失。
其次,货拉拉“载人”不仅依靠“跟车”,还存在“人货混装”“以货车当专车”的情况。
立方舆情通显示,2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货拉拉车辆存在人货混装现象,甚至“曾有六七个工人嫌打车贵,在货拉拉平台叫了一辆可以坐人的大车”,而根据《交通安全法》第五十条规定:禁止货运机动车载客。
早在2018年,南方都市报已经发布报道《打不到专车打货车?货拉拉、58速运货车载人属非法营运》,明确指出货拉拉存在“货车载人”的违法现象。文中反映,记者在实测中通过选择“跟车”,实现了在不运货的情况下利用货拉拉的货车出行上路的目的。
彼时,货拉拉回应称,“一经查实货拉拉平台司机在私下接客运订单并且违规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司机一定的惩罚措施并对其批评教育”,但并未拿出针对平台的整改方案。事实证明,近几年货拉拉货车接客运订单的情况并未杜绝,依旧游走于灰色地带。
另外,2018年网上还曾出现过“女孩被货拉拉司机骚扰”的相关报道。
对此,货拉拉当时通过官方微博回应表示,“司机绕开平台交易,存在‘跳单’行为,且司机有电话辱骂用户行为”,其应对举措也仅为对“司机进行永久封号处理”。
无论是因“货车载人”被媒体点名,还是因司机管理不到位,导致用户安全受到威胁,货拉拉不仅“拉货”,还涉及“拉人”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一旦平台默认可以“拉人”,就应该把“拉人”的安全问题放在重中之重。
但针对上述两个事件,货拉拉均简单粗暴地对涉事司机进行了惩罚或封号,对用户安全隐患视而不见、轻拿轻放,不反省平台自身的问题,3年来都未进行有效改进,反而是悲剧发生后,3天之内就提出了整改方案,亡羊补牢,令人惋惜。
立方舆情通认为,应对舆情不应只是出现舆论诉求后进行道歉与承诺,更应该见诸行动,功在平时。2018年接连因“拉人”而处于舆论中心,货拉拉没有加以重视,同年滴滴顺风车事件震惊全国,货拉拉也未引以为戒。如今货拉拉悲剧发生,诚如半月谈评论文章所说,“货拉拉”们该反省了!(立方舆情通研究员 任冰)
责编:刘赟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