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迅速控制关键因素是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红卫“复盘”
大河财立方
2020-12-05 16:34:00
经过建模研究,他认为,武汉能迅速控制疫情的主要原因是短时间内提供了足够的床位,实现“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如何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床位?在于提升医疗基础设施改造能力,关键是“快”。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 文  白周峰 朱哲 摄影)站在2020的年末回望年初,百感交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生活按下了“暂停键”,随后经济迅速复苏、生活恢复正常。疫情得控后的经验复盘,也至关重要。2020年12月5日上午9:00,第十六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暨2020中国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论坛在郑州郑东新区CBD河南传媒大厦开幕,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红卫围绕“新冠疫情中武汉市医院床位配置决策复盘研究”作主题演讲。

“这个疫情当中我们应该有什么经验和启示?”演讲开始,王红卫抛出问题后开宗明义,他认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决策,是疫情得以迅速控制的关键,而如何贯彻这一决策,关键在床位。

王红卫介绍,我国是医疗物资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不过武汉疫情暴发的初期,医疗物资和床位出现了严重短缺。“短缺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应对。到底需要多少物资、多少床位,这需要对疫情规律有所把握。”

王红卫回顾了当时作出的三大举措:分5批将44所综合医院改造成定点医院;新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对大型场馆进行改建,建立方舱医院。

那么,这些床位对于疫情控制的作用有多大?王红卫提出,把武汉整个传染病疫情规律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改变床位数、时间节点等不同的因素,从而研究床位建立对疫情发展的影响。

经过建模研究,他认为,武汉能迅速控制疫情的主要原因是短时间内提供了足够的床位,实现“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如何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床位?在于提升医疗基础设施改造能力,关键是“快”。

此外,关于医疗物资供应,王红卫认为武汉也是有经验可研究和总结的:比如,通过储备、转扩产、社会捐赠、市场采购等途径来解决医疗物资问题。“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物资供应模式中,政府起了主导作用,这种模式是需要我们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的。”


第十六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暨2020中国管理学院/商学院院长论坛由中国(双法)高等教育管理分会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联合主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承办。近10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30多所国内知名经济学院院长(校长)、60多所高校参会代表、近百位河南实业领袖和金融豫军领军人物汇聚,以“2020:新起点,新征程”为主题,探寻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国经济走向如何,实体企业如何突围谋变。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