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贾永标 文 朱哲 摄影)11月10日,“我眼中的十四五”集中采访团走进位于郑州市信息产业大厦的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近距离了解中原鲲鹏的发展进程。
“来自华为的技术人才扮演了一种教练的角色,提供了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河南本地成员则在积极融入鲲鹏生态,为后续发展储备动能。”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业务总监朱月坛说。
自2019年10月华为牵手河南省以来,刚刚过去了一年的时间。有了华为这个技术指导,中原鲲鹏到底取得了哪些进展?
适配量居全国第一
在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的展厅里,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见到了“河南造”黄河牌台式机,这批机器目前已经走进市场。不过由于底层架构与目前台式机主流的X86架构不同,这导致了一些X86架构下的应用不能直接在黄河牌电脑上运用,需要重新“适配”。
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适配”,就是将原来适用于X86+Windows架构下的应用,通过代码编译等方式,使其在黄河鲲鹏计算平台上也能正常使用。
为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创新中心借鉴华为的流程化创新方法,持续地固化鲲鹏软硬件生态建设、鲲鹏人才队伍建设、联合创新、品牌营销、鲲鹏产业联盟、运营支撑等最佳实践,形成6个一级标准业务流程,通过自主研发的IT系统进行承载,被华为公司选作样板推广至全国各地鲲鹏创新中心。
目前,已有209家单位473个系统提交适配测试申请,150家单位336个系统正在进行适配测试,132家单位296个系统已完成适配测试颁发证书。现在全国认证的适配认证证书已经发放296张。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软件适配量位居全国第一。
做硬件更要做生态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在现场体验黄河牌台式机时发现,机器整体美观大方,运行十分流畅,屏幕也借鉴了比较流行的全面屏概念,一些常用的软件均可实际运行。
据介绍,黄河鲲鹏的台式机和服务器经过检测,已经进入国家采购目录,部分河南省直部门和联通已经招采。目前,黄河牌台式机和服务器的产量分别是35万台和75万台,在走出生产车间后,已经走向一线用户。
“除了做硬件研发,我们更注重培育一种生态。”朱月坛所提到的生态,正是河南软件产业的“软肋”。针对这一情况,创新中心牵头与麒麟、金蝶天燕、九域腾龙等国产化头部软件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实现在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国产中间件、政务、电力、交通、信创、外贸等领域进行孵化,补齐软件适配和深度优化能力。
与此同时,创新中心还积极针对操作系统组件国产化以及生态建设等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基于“Huanghe”软硬件的各种应用场景进行适配,解决软硬件技术难点,在“Huanghe”服务器和PC机上均进行性能提升,打通了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栈国产化”的应用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目前创新中心的人员构成来看,来自华为的工程师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因此称之为技术指导并不为过。为了尽快培育人才梯队,创新中心也花了相当一部分功夫用来“授人以渔”。
记者了解到,创新中心已经与包括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在内的河南省内3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培养给予鲲鹏生态的软件适配、迁移、软件开发、解决方案孵化等研发能力。
同时,创新中心还完成21所高校鲲鹏产业学院签约挂牌,2所高校鲲鹏课程植入,落地全国第一所鲲鹏产业学院。向高校免费提供创新中心云资源以及实验环境,在高校人才与软件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协作桥梁。
“目前我们持续开展面向全社会的鲲鹏训练营、“Huanghe”鲲鹏开发者大赛,通过以赛促训、以训助赛的方式累计培训人数超过3000人。同时依托鲲鹏高校行、鲲鹏数据库实践沙龙等系列活动,为鲲鹏产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朱月坛说。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