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杨霄 实习生 董芳芳 文图/视频)真正的美味就藏在不易引人注意的巷子里,这话一点也不假。
我是漯河舞阳县人。今年国庆,人人都在晒“国庆面”。我脑海里浮现的这面条,款式、口味、特点都一清二楚,可就是想不起这家店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卖山野菜面条的。“将山野菜放进面条里”,是豫西人做面食的一个特色。类似的,还有洛阳人的野菜粉浆面条,都是同一路数。
这家面馆在县上小有名气。它是由县城里北关口摆地摊起家,后来成了一家小店。店主姓黄,我喊他黄叔。黄叔说,在1995年那会儿,他没个正经工作,就凭做面这门手艺,做出了货真价实、独此一味儿,面条摊子在整条街做出了名气。那时,生意好了一天能赚千把块,这是相当了不得的收入。赚了钱,就干脆在这里生了根,盘下了一套商品房,打算做一辈子面馆生意。
我对在这家面馆吃面的印象,是小时候,晚上我爹下了工、不想做饭了,就会带我来此大快朵颐。父亲跟工友们边吃边喝着啤酒,高谈阔论。我呢,则抱着面碗,在嘈杂的环境里嗦着面。我吃半碗,我爹一碗半,两碗面,两全其美。
以前每每去吃,从家出门走不远就到,对它太熟悉了,没有记住店名的必要。如今,在外上学,离家已远,这店名才显得重要。细想,这面馆竟陪了我很多年。
上高中我做走读生,经常下了晚自习,肚子饿得咕咕叫。放学先不回家,拐到这家面馆吞下一碗山野菜面条,顿时能抚慰一天学习的疲劳。从那年开始,我已能吃下整碗面了,汤也能喝干喝净。
自打我上了大学,在家的时日不多了。偶尔回来一次,抽空就跑来找记忆中的味道。这次回来,刚好就见到了这家小面馆的家族传承。店主黄叔从前一人挑起一家店,如今,是将大权交给儿子、儿媳,自个儿在店里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
记不住黄叔面馆的店名,不全是我懒。其实,黄叔这面馆压根就没个正儿八经的招牌,直至今天。黄叔哈哈一笑,说之前的店招破了,干脆就拆了,一直没想起弄个新的,也懒得弄了。“咱这儿面馆偏僻,来的都是回头客,没招牌也不妨碍熟客找来,新客人也多半是熟客引来的。”
你瞧,黄叔话里话外都是对自家这碗山野菜面条的自信。他说,货真、味美、量足,一个都不能少。
黄叔做面馆生意有套自己的学问:“山野菜很入味,用猪油一炒,特香。‘赖’(河南方言,指次品)东西怎么做都不好吃。只看钱、利,那生意做不长远。要货真价实,一个是足味、一个是足质量、一个是足分量,做到了这三足,就不愁客人不常来。”
聊起吃国庆面这个说法,黄叔也有所耳闻。“河南人吃面条是常事儿,不过这说法还怪妙,国庆节里,吃碗面给国家庆庆生。”
责编:徐一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