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刘赟 徐兵)当我们讨论电影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9月24日下午,由中国文学艺术节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节执委会论坛部承办的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百花开幕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举办。
回顾最近两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不是药神》如黑马冲出,影响力之大、之广,令人始料未及。随后,探讨女性权益的《找到你》、小人物命运的《无名之辈》、残酷青春的《狗十三》接连登陆大银幕,赢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强烈反响,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实主义之于电影的意义。
在开幕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第四代导演谢飞,第五代导演李少红、尹力,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新生代导演许宏宇、霍猛等人齐聚台上,围绕“全面奔小康 共筑电影梦——现实主义的光辉与电影机遇”这一主题,各自从自身的创作经历出发,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主义的看法。
谢飞:观众能够意识到现实主义的价值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谢飞一向有着电影诗人的美誉,其导演的经典作品《本命年》于1990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一举拿下杰出成就银熊奖,成为第一部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现实题材中国电影。
他回忆,在80年代末,第四代导演就已逐渐开始认识到,凡是生活中存在的内容都有表现的价值,区别只在于用怎样的思想和观点去剖析。如果对现实中的人和人性的状态不进行深入描绘,作品就会失去艺术生命力。
谢飞表示,《本命年》作为一部小众电影,能够在当年的百花奖评选中冲进前三,就足以说明观众能够意识到现实主义的价值。
李少红:关注女性力量
从《银蛇谋杀案》到《血色清晨》,到《四十不惑》(第4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红粉》(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个人成就银熊奖),李少红擅长在荧幕上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女性的力量。
对此李少红也表示,自己对现实主义的创作,实际上是通过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展现女性觉悟来体现的。
据李少红回忆,90年代一场在中国召开的全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对她影响相当大,她第一次意识到其实在以往的创造经历中,往往忽略了女性的意识和存在。
“从那之后我才觉得其实我创作上面的最大优势,在于我自己的性别特点和我作为女性看待世界和社会的眼光,以及去关注女性在时代中的变化,这一点也慢慢成了一种创作的源泉。”
就在前不久,院线电影《世间有她》官宣导演阵容,由张艾嘉、李少红、陈冲、俞飞鸿四位女性导演执导。电影由四个短片组成,故事的时间线设置在2020年,主题是“爱和治愈”,讲述当代女性的选择、付出和担当。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有感觉,有创作欲望和冲动。因为我觉得视角非常特别,而且非常精确地踩在了时代的热点上,实际上是自己经历了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之后非常有感而发的。虽然我没有尝试过短片形式,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李少红说,“所以现实主义在电影人创作的一生中形影不离,是一生的课题和话题。”
尹力:电影要有基本的文献价值
今年8月底,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露天放映点,尹力执导的《我的九月》重映,对此尹力感慨良多。
电影《我的九月》拍摄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以“准纪实”的手法讲述了宽街小学三位参加开幕式武术团体操小学生被“刷下来”后的故事。
“如今的电影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一个主要方式,但是电影潜移默化对人的影响一直没有消失过。电影除了娱乐以外,还有基本的文献价值。 过了50年100年,当后人要通过影像来了解这个时代的话,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什么?”
尹力表示,自己的作品主题一以贯之,都是为小人物立传。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迅猛发展,从积贫积弱到如今的强大经济体,是由无数无名英雄共同奋斗出来的,因此更需要把镜头对准平凡的奋斗者。近年来,《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地久天长》等现实主义电影重新走进影院,获得观众的欣赏和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情感共鸣、宣泄情绪、引发思考,就是现实主义真正的魅力。
王小帅:现实主义的魅力需要时间来体现
王小帅一向被视为现实主义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其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关注“城市边缘人”,将镜头对准都市角落里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边缘人物,尽可能重现他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风貌,展示他们生存环境的窘迫。
在王小帅看来, 电影工业化虽然是必然趋势,但现实主义的魅力是未来才能体现出来的,一部电影火爆的票房和数据很容易被忘却,人们能够记住的终究是影像带来的力量。
“可能大家也有所耳闻,或者有时候可能很可惜,觉得小帅你怎么拍这些不去拍赚钱的。我是绝对需要挣钱的,但我也希望能够坚持下来,看看哪一种东西能够在现实题材上的东西也能挣钱。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为什么它不能挣钱?这是不应该的。”王小帅自我调侃道。
“我并不排斥其他类型的电影,但是觉得最能够触动自己的就是关于这个社会分分秒秒变化的时候,我要在场,对于这样一个巨大变化的社会,我一定要把摄影机及时地放上去,对准我想讲述的故事。”王小帅说。
许宏宇:回归本心找到自己
作为在场最为年轻的新生代导演,许宏宇实际上在过往也以剪辑师的身份出现在多部知名现实主义作品中。
2009年,许宏宇剪辑了革命电影《建国大业》,这是他独立执剪的第一部电影;12月18日,其剪辑的动作电影《十月围城》上映,而他则凭借该片入围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辑奖 。2017年,其执导的首部电影《喜欢你》上映,他凭借该片入围了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导演奖。
许宏宇表示,与几位在座的前辈相比,自己还一直处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想的其实不只是什么是现实主义,而是在思考现实是什么?我们在讲的现实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许宏宇也在创作中慢慢寻找答案。今年十一期间,他导演的《一点就到家》即将上映,该片会聚了青年演员刘昊然、彭昱畅、尹昉搭档演技派谭卓,讲述了当代年轻人回到家乡热血追梦的故事,围绕三人将国货之光普洱咖啡突破小镇限制,销往全国的冒险经历展开。
“说实话,《一点就到家》可能是我第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的故事,我从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找到真实的自己,回归到自己内心,这就是我理解的现实主义。”许宏宇说。
霍猛:对现实的关照精神,在代代传递
河南80后导演霍猛的镜头,对准的就是发生在河南土地上的故事。
他所执导的代表作《过昭关》,讲述了河南周口的一个乡村里,老人李福长偶然得到了老友的联系方式,决定骑着摩托三轮车,带着来乡下过暑假的小孙子,跨越千里去看望老友的故事。影片将祖孙两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平淡简单但却温馨感动。
《过昭关》问世后获奖无数,囊括了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三项大奖,还在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摘得“注目未来”国际展映单元“最受观众注目影片奖”,入围意大利远东国际电影节、伊朗曙光甸国际电影节、美国达拉斯独立电影节等多个国外电影节,如今又凭借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入围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关注单元。
在霍猛看来,现实主义就是尊重人的内心感受、尊重真实,只是把最真实的人的内心的情感困惑焦虑和最真实的生活状况,用比较艺术的手法拍出来。“电影其实就是重新创造一个现实。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电影,都需要从一种现实的逻辑以及真实的生活逻辑去组织。”
与各位前辈同台,霍猛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一代代地传下来,尤其是一种对现实、对真实、对人物的关照精神。
“这种态度和凝聚力是我们新生代导演应该学习的,具体的创作方法各种各样,但是这种态度我觉得是需要一直传承下去的。”霍猛说。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