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省"韧性交通"发展的理解与认知 | 龙志刚专栏
大河财立方
2020-09-19 18:26:00
河南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大力支持发展韧性城市、韧性交通等相关理念,积极推动各项工作。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史艺,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前言

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首次将韧性(Resilience)这一概念引入到生态系统研究中,定义为“生态系统受到扰动后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1];2002年,倡导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首次提出“韧性城市”;2019年,我国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指标框架》首次将交通网韧性作为系统指标之一[2]。本文将通过回顾国际认识及韧性交通特征,结合当下河南省韧性交通的发展情况,给出个人对河南省韧性交通发展的认知。

一、韧性交通的特征

发达国家对于发展韧性交通有一定的认识。2013年美国国土安全部重新确定了16类关键基础设施部门,一直占据一席之地的交通运输系统被定位为危机时期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美国运输部也在其发布的《Beyond traffic 2045 : trends and choices》中特别提出公共部门要确保、提高货运系统的韧性,降低风险;同时,在面临自然灾害的干扰时,为了提高交通系统的韧性,确保其刚性特征的稳定程度,各公共部门不仅必须从本次灾害中恢复过来,而且必须重建以抵御下一场外部干扰。

英国伦敦在2011年发布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管理风险和增强韧性》中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分为四个层次: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并在其中分析了交通系统作为重要领域在面临不同风险时所要迎接的挑战,强调了要准备动态性和灵活性的战略计划,以便及时跟踪监测适应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在国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韧性这一概念的讨论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已从生态环境到经济,再到交通运输等各个系统的韧性[3]。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和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下,如何能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具有适应力和恢复力的交通运输系统已逐渐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研究的重点之一。

2006年,Murray-Tuite将韧性交通定义为“在不寻常的条件下,系统恢复到原始状态所需的恢复速度和外力援助等属性”[4],主要着眼于交通网络中断后交通体系的恢复能力。2018年,黄骞等人结合我国交通的复杂性和随机性,认为韧性交通体系应同时涵盖事前感知(监测预警)、事中认知(识别解决)、事后洞察(预防预测)这三个阶段,并协同宏观政策和多部门配合[5]。这样一来,韧性交通的主要特征有:

1刚性

即受到地震、泥石流等外界干扰时交通系统的稳定程度。刚性越大,交通系统越稳定。

2可恢复性

即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后交通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恢复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刚性和可恢复性可以看作是韧性交通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交通系统在应对灾害时维持安全和良好运转的保证。

3备用性

即当交通系统受到外界干扰部分设施受损时,有一定的备用设施可以使用,不至于交通系统彻底瘫痪,仍能保证通行的能力。

4智慧协同性

即指交通系统一方面拥有完备的交通规则能进行调节、优化决策,另一方面还指在面临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时交通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例如,防疫工作需要交通、卫生等多部门合作;地震防灾减灾也需要气象、交通、卫生等部门协同努力。

二、当下河南韧性交通的发展情况

河南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大力支持发展韧性城市、韧性交通等相关理念,积极推动各项工作。2019年12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郑州隆重召开。除此之外,还在郑州举行了“韧性城市与智慧发展”论坛,开展了第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大家华山论剑,观点共享;2020年9月,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20》报告显示郑州在42个城市中总排名第八,原因是其中的城市韧性、智力资本和创新、交通和城市规划等主要纬度,拉升了郑州的名次。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展现出的韧性城市、韧性交通的水平目前处在全国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在面临外部干扰时,表现一向良好。例如上半年疫情来临,在“封村”“封路”等应急措施下达后,如果没有功能良好且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支撑,人员和物资的输送就难以快速地实现。

当下焦点之一的郑州都市圈相关规划中,省领导也要求在其中体现出韧性城市、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公共服务等相关理念。目前来看,都市圈交通规划中所体现的韧性交通理念主要体现在多中心枢纽建设、网络化基础设施布局以及复合型通道建设等三个方面。

1、多中心枢纽建设方面,提出了郑州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次中心枢纽城市格局。

2、网络化基础设施布局方面,一是提升轨道交通网密度,拓展网络覆盖范围,推动轨道交通网络“四网融合”,二是加密完善高快路网,形成网络化布局。

3、复合型通道建设方面,提出建设复合型交通走廊。围绕都市圈产业布局,构建轨道交通与高快路网有机衔接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着力推动郑开、郑新、郑焦、郑许、郑巩、开港等走廊建设,构建都市圈复合型环线,依托环线走廊实现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相邻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通过加密轨道交通和高快路网,全面提升走廊通行能力。

此外,还可通过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和建设繁忙路段并行线路,增强通道能级和运输保障能力。如规划研究京广、陇海高铁第二通道,提高济郑渝通道、太郑合通道运输畅通水平,建设京港澳高速东、西复线,构建连霍高速通道“一体两翼”规划布局等,以推动通道扩能提质,增强综合运输网络韧性。

三、对未来河南省韧性交通发展的理解

在未来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中,应该继续实行韧性交通的理念。考虑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加强交通互联的能力,提高交通效率,促进“123”出行交通圈和快货物流圈的加速形成,确保在面临自然灾害或外界干扰时交通系统能较快地恢复和调整。与此同时,要持续推进河南“两体系一枢纽”建设,重点在郑州探索“空空中转”“陆空联运”货物集疏模式和空铁联运新模式,提高交通多样性,增强交通网韧性。

省政府在9月刚印发的《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规划期内全省高速公路网总体采用纵横通道和联络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基本实现“市市有环线、县县双高速、乡镇全覆盖”——这意味着韧性交通中的备用性将会大大得到增强。同时远期展望至2050年,要推动高速公路智能化发展,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高速公路深度融合——这会增强韧性交通的智慧协同性。

除了建设基础设施等硬条件,也要提升面临自然灾害或外界干扰时交通运输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根据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交通部门应做好应急预案,规划建立交通运输系统自身的应急保障机制,预留出应急设备和备用空间,做好交通运行的基础保障[6]。可辅以智慧交通成果和信息化的方式,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丰富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同时,在不同交通网络的日常交通管理中,可加强检测基础设施和应急设备配置,确保其可用性和可得性。

四、结语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多中心、网络化为主形态,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韧性一词将会更多地参与到交通行业中。从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立体网络规划、智慧交通设计等多方面来看,如何提升交通运输系统的韧性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动力是未来交通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