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网络舆情处置预案 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重大舆情风险能力 | 专栏
大河财立方
2020-07-08 12:05:00
网络舆论真假难辨,舆情危机无处不在。

文 | 大河财立方专栏作家 杨雪 宋爱峰

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各种网络传播手段并存融通,网络舆情危机是各级政府部门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做好舆情预判、制定处置预案,才能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重大舆情风险能力。

网络舆论真假难辨,舆情危机无处不在。随着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盛,各种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接受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记者”和“人人皆媒体”的情况,导致了舆情危机无处不在,舆论导向真假难辨。信息来源不可靠、信息内容不全面、信息导向不可控成为舆情管理的难题。首先是信息来源不可靠。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上“囤板蓝根”、“熏醋”和“喝高度白酒”等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民间谣言铺天盖地,都是非官方机构的解读,导致了相关产品的抢购与脱销,虽然最终官方辟谣遏制了相关事件的蔓延,但是导致了舆论危机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此外,还有信息内容不全面和信息导向不可控等。

网络舆情监管偏重事后处理,忽视事前引导与事中控制。近些年的网络舆情事件,在国内外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国家形象和国家安全。探究其原因,就是相关部门重视事后处理,而忽视了事前引导与事中控制。

一是忽视事前引导的重要性。畏惧网络如虎,遵循“多干少说”和“言多必失”的教条,放弃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引导。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报流水账的浅层次上,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引导舆情的发展,从而导致舆情的迅速蔓延与恶化。

二是事中控制反映迟缓、应对不力,或者简单粗暴,引发新的次生舆情危机。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一些部门手足无措、失声失语、表达不准等恐慌行为,舆情控制处于被动局面,或者,一些部门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形势,仍将封、堵、删作为主要应对手段,不能灵活运用网络进行疏导,非但没有有效化解舆情风险,反而极有可能引发新的次生舆情危机。

三是事后处置忽视线上线下协同,舆情控制虎头蛇尾。舆情控制线上传播和线下行为之间的联动治理协调度不高,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估体系尚未完善,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现实网络舆情环境等问题,造成了舆情控制虎头蛇尾、匆匆收场。舆情处置重在效果,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控制这个简单的层面上,如何利用舆情事件做好大众的引导工作,才是舆情处置的核心所在。

做好预判、制定预案,线上线下协同处置舆情危机。舆情控制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问责类”和“民生类”网络舆情话题呈现逐渐增多趋势,舆情风险巳经显现,舆情防控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大数据,做好舆论预判。实施源头治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等信息化工具,围绕舆论风险性、民意承受力、地方政府舆论抗压能力、舆情动态反应效能等因素,对舆情风险的类型、等级、影响及可能的扩散态势等进行监测和预判预判,将舆情治理控制端前移,做到事前引导,从源头上降低和消除潜在的各类舆情风险。

二是做好舆情处置预案,确保舆情可控。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会商分析等方式,对舆情引导与应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次生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一旦发生舆情危机,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到舆情可控,避免舆情危机加重或者产生次生舆情危机。

三是线上线下协同处置舆情危机,实现网络舆情治理的标本兼治。建立由宣传、网信部门牵头,组织舆情数据分析、舆情心理引导和舆情应对治理等研究机构,参与到舆情研判工作机制中,对重大网络舆情进行多主体、多视角的剖析、研判、处置、回应,提高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与处理水平。特别是要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封堵删”舆情监管与治理模式,突破线上传播和线下行为分别治理的瓶颈,按照“线上问题,线下解决”要求,构建线上线下协同高效一体化的舆情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舆情治理的标本兼治。

(本文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杨雪 宋爱峰)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