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赋能区域协作,深化农业合作。这个盛夏,一大批来自河南的“老家味道”,将在近千公里外的大上海集体亮相。河南省拟于近期在上海举办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推介活动,全方位深化豫沪农业领域合作。
一个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新兴经济大省,一个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豫沪两地战略合作20年之际,双方在农业领域再度牵手。
近年来,河南稳居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河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收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实现着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华丽转身。
老家味道,出豫落沪。为助推深化豫沪农业合作,推介河南优秀农业企业,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独家联合大河财立方,推出“深读绿公司”系列特别报道“豫农优品 老家味道”,对第二批全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重点企业进行深入报道,它们绝大多数参与在沪展示推介。报道通过对话掌门人、实地探访企业和聚焦名优特产等方式,揭示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塑造之道,以期为更多企业发展带来借鉴和启迪。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陈沛 文 朱哲 摄影摄像制作)
“如果公司的无人机板块是手枪,那么公司的农药板块就是子弹,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改变传统植保方式的底气。”近日,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丰)董事长王志国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这样比喻全丰的战略布局。
近两年,“会飞的城市”“航空运动之都”成为古都安阳的新名片,伴随着安阳通航产业的迅速崛起,全丰也从传统农药公司跨界转型为全国无人机植保领域的龙头企业。
从农药到植保无人机再到专业植保服务平台,全丰的迭代过程,亦是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转型的缩影。
作为河南第二批绿色转型升级重点企业,全丰的发展路径又能带给行业哪些启示?
传统农企“翼”军突起
八年转型成为植保无人机龙头企业
“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的第一代无人机,这是最新的第四代无人机⋯⋯”在全丰产品展示中心内,王志国边走边向记者介绍着各式各样的无人机。
小型的、大型的、单翼的、多翼的、可以安装特种设备的⋯⋯展厅内50多架不同款式的无人机,足以让任何参观者大开眼界。
以全丰研发的3WQF120-12型智能无人机为例,在设定地块边界后,依靠飞行系统的控制,它就可以轻松实现全自主作业,除了需要人工添加药剂外,飞行过程完全智能化控制。另外,作为农机设备,它不仅智能,还很“皮实”,从5米高空自由落体摔在地上毫发无损,且可再次起飞作业。“它最大载重达18公斤,续航飞行可达3小时,一天作业700多亩地,相当于百倍人工作业。”王志国说。
据介绍,自2012年11月成立至今,全丰已获得数十项国家专利,在航空植保领域持续领跑全国。
目前,全丰在全国10多个省市开展农林飞防作业,形成了集农药研发生产、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及飞防培训、飞防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成为国内主要的农用无人机生产基地、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
王志国告诉记者,全丰的无人机从动力上来说,分为油动和电动。“从电动方面来说,全丰无人机在植保领域市场占有率为全国前三;从油动方面来说,全丰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则是全国第一。”王志国认为,相对于商业拍摄无人机来说,看似简单的植保无人机含金量可能更高。
一方面,植保无人机的“飞手”(注:操作人员)多为农民,需要更简单的操作平台;另一方面,植保无人机的作用是将农药均匀地撒到田地里,如何让农药在机翼产生的风场中平均散开,则是无人机植保需要突破的难点。
“此外,无人机机翼产生的风,容易将已经撒在叶片上的农药再次带起,造成污染。”王志国告诉记者,以农药产业起家的全丰,则通过自身优势研发数十种农药方面的专利,研制出具有速沉降、抗飘逸、防蒸发、快展着特性的植保无人机专用农药,“如果说植保无人机是手枪,农药则是子弹,两者的配合,才是全丰成为无人机植保领域龙头的秘密。”
4架航模玩具起家
“小不点”依托科技成长为“大哥大”
如今,看到全丰的成就时,你很难想象全丰转型时产生的阵痛。
据介绍,全丰为集体企业改制而来,当时在行业内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药企业。“2012年,我们就瞅准了航空植保这个领域。”王志国回忆,近些年来,农村种地主力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传统的人工植保对他们来讲成本较大。
以农药起家的全丰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我国耕地机械化程度偏低,植保服务更是短板,再加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等因素,农业植保的机械化作业需求已日益凸显。
彼时,安阳开始发展航空经济,王志国希望购买两架直升机来帮助农民做航空植保,但一系列考察之后却认为不现实。“飞行员工资、油费、维护费用高昂,如果通过直升机植保,成本倒挂十分严重。”就在这时,他将目光瞄向了刚刚兴起的无人机。
王志国笑着告诉记者,当时没有任何经验的全丰,通过购买4台航模来摸索航空植保的路径,其中3台在实验中损坏,唯一一台“幸存”的航模则摆放在了展示厅。
“把一个玩具做成一个工具,谈何容易?”航模改装失败后,王志国决定自己研制农用无人机。这是一个几乎让所有管理层反对的决定,他们都认为风险太大。
“不转型就是等死,转型或许还有机会。”王志国将企业能用、能找来的资金全部押到无人机航空植保上。
缺技术,他们就先后数次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顶尖专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支持;缺人才,全丰投资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农用无人机培训的学校,后成为国内农用无人机操作手专业培训基地。
2013年下半年,他们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款植保无人机——3WQF80-10成品机,并通过了科技部和国家植保机械质量检验中心鉴定,十几分钟能作业20亩,一天可作业300亩——500亩,而且抗高温、抗农药腐蚀、成本低,在业内一鸣惊人。
2014年,全丰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制出3WQF294-35型无人机,最大载重量达40公斤,而彼时日本雅马哈公司生产的亚洲最大的植保无人机,最大载重才不过18公斤。
据王志国不完全统计,全丰在植保无人机领域的投入已经超过2亿元。在他看来,对科研的大手笔投入,也是全丰从“小不点”成长为“大哥大”的关键因素。
从航空植保到绿色农业平台
无人机承载着绿色农业梦
从生产农药,到研制国内领先的智能植保飞机,再到飞手培训、专用药剂、飞防组织、售后服务,全丰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矢志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跨”向新的领域,“攀”向产业链更高层次。
王志国认为,全丰的迭代升级之路,实际上就是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转型的缩影。
“有些人不理解我的话,说你们生产农药怎么是追求绿色农业呢?“王志国解释,以农药为例,传统农业并不会严格按照剂量使用,操作不当还会造成人员中毒,“但对于无人机植保来说,会严格按照比例,将农药在标准范围内精准、均匀撒播,既可以精准用量,又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而在王志国看来,更重要的是,此前依靠劳动力的植保领域,可以利用机械实现大面积高效率作业,加快现代化农业进程。
“未来的农民,一定是职业化农民。”王志国举例,如今的飞手不仅需要懂无人机,还要懂农药配比、植保管理等,需要专业化学校培养。而在将来的现代化农业场景中,各个高科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来支撑,而并非像以前一样“靠天收”。
基于这种理念,一个基于植保飞防的全程解决方案已现雏形。下一步,全丰将研发自己的农业预警机,进行作物生长数据的分析,预测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以科技创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让植保作业更精准;借助云服务平台进行种植大数据的采集和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看,为农业安装上“科技天眼”。
在全国布局上,全丰在300多个县域布局了8000多家农业服务站点,服务体系内拥有植保无人机1.2万架,服务农民合作社3000多个、家庭农场600多个、种田大户10万多个、小农户80多万个,累计作业达到了1.5亿亩次。
接下来,全丰重点发展“标普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以农用无人植保机规模化应急防控业务为切入点,以“总部平台+县域中心+乡镇村服务站”为基本模式,把服务站点布局在农户身边,设立在田间地头,随时满足农户的植保需求。通过“服务体系百亿元工程”和“一村一站项目”为载体,引领农业“翱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责编:徐一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