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2019-12-11 08:15:28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化祎 刘红涛
1339.08亿斤!12月10日,全年粮食产量数据发布:2019年我省粮食总产达1339.08亿斤,较历史最高年份2018年增加9.3亿斤;单产831.6斤,较历史最高年份2018年增加18.74斤,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仓廪实,天下安。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产量自2006年起连续14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300亿斤,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贡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原人民的新担当新作为。
丨粮食多了腰包鼓了
初冬农闲时节,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仍在忙碌。他马不停蹄地联系对接土地托管、种粮企业,谋划更大面积土地托管。
李杰这个农民不一般。由他牵头成立的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的需求,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等全程托管服务,把分散的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流程。
今年,该合作社托管的土地取得优质小麦亩产1300多斤、玉米亩产1600多斤的好成绩,远超当地农民单打独斗的产量。
品种先行、技术集成、服务到户、收粮到田,该合作社已在荥阳、兰考等6个县(市)托管土地10万亩,带动2.6万户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像李杰这样的新农民,已经成为中原大地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8万家,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有8.8万个。
连续几年的扩种优麦、粮食丰收,意味着农民丰产也丰收;意味着新农民手握“接力棒”,跑得更坚实、更出彩。
丨蹚出稳产与提质并重新路
今年,永城市侯岭乡绿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丰德存麦5号”小麦,平均亩产1557.8斤,创下了黄淮麦区强筋优质小麦高产纪录,不仅登上了《河南日报》,还在中央电视台“露了脸”。
“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我省不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统一。”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常年种植小麦8500万亩以上。如何既保粮食稳产,又提高品质?围绕市场需求,我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204万亩,300家用粮企业在我省签订了购销订单,订单率达84%,二等以上小麦占比9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
这一成绩传递出一系列积极信号:
——我省的粮食产能在稳步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平均每亩耕地粮食产能提升150斤。
——农业科技贡献率越来越大。全省良种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7%以上,“郑麦9023”“矮抗58”先后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种植品种。
——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全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6万台、联合收获机械28.3万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打好粮食生产“王牌”,我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提升价值链,发展食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供应链,推进“三链同构”,河南由“国人粮仓”成为“国人厨房”,不断迈向“世人餐桌”。
丨守好“三农”战略后院
当下我国的粮食供求只能算是紧平衡,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2003年全国有13个粮食调出省区,到2017年仅剩下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安徽等5省区。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到河南视察,对河南“三农”工作、粮食生产给予深情厚望和殷殷嘱托。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锤响鼓、念兹在兹,让我们认识到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重视“三农”,越要重视粮食生产,守好“三农”战略后院。
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河南粮、优质粮,是河南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最新出炉的粮食生产“答卷”,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完成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贡献。
我省粮食增产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73%,这也意味着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方面,河南展现出了新担当新作为。
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狠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5年来累计对104个产粮大县发放奖补资金173.8亿元,向农民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630多亿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90亿元,支持农民购置农机68万多台(套),有效调动了基层政府抓粮和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农业大省又用沉甸甸的实绩,写就了粮安天下的“河南答卷”。
丨科技为粮食生产“护航”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鸣
12月初,中原大地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片绿意盎然。
虽然小麦正在经历寒冷的越冬期,但在实验室里,科研工作仍在火热进行中。
“不管是什么季节,无论是在田间或是实验室,我们对小麦的关注从没停止。”实验室里,身穿白大褂的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说。眼下,他和团队正在对小麦品种进行筛选。
“小麦不仅要优质,更要专用,要选育、生产符合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新品种。”雷振生说,目前所做的一系列品种筛选试验,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专门为企业选育一批适宜的小麦品种。
据雷振生介绍,河南的小麦科研从“白手起家”到现在全国领先不容易。目前,小麦育种手段已由当初的“一把尺子一杆秤”“牙咬眼睛瞪”的表型观察,发展到仪器精准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阶段,并正在向分子育种迈进。研发平台也从当初的空白,到现在拥有12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分中心。
科研的动力来自田间地头。在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提起雷振生的名字,合作社负责人吴章连连竖起大拇指。“今年俺还是继续种优质强筋小麦!”吴章说。去年,在雷振生及团队的指导下,他尝试种植优质强筋小麦“郑麦369”,一亩地多收入100多元。尝到“甜头”后的吴章,今年早早就购买了优质小麦种子。
“一年到头雷老师不知道来了多少回。大夏天日头毒,一滴汗摔成八瓣,雷老师在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吴章感动地说。
凭着对农业科研事业的一股子拼劲儿,多年来,雷振生和团队育成多个小麦生产主导品种,为河南乃至黄淮麦区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
“搞好科研创新,落实藏粮于技,是我的职责使命。”雷振生说,“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机遇,希望年轻一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雷振生说。
丨咋带农民种好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慧
12月10日,趁着农闲,新乡市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良成带着财务人员核算今年的经营情况。
该合作社所在的延津县是我省强筋小麦主产区,全县100万亩麦播面积中,优质强筋小麦占一半;延津还是种子大县,四分之一的小麦是种子麦。
去年秋天,该合作社托管了3.3万亩土地,其中2.3万亩种植优质强筋小麦,1万亩为种子田。彭良成说:“老天帮忙,政策给力,合作社今年迎来了大丰收,小麦亩产1200斤至1300斤,秋花生也碰上了好行情。”
为种子企业订单繁育的种子麦,6月份就卖了;11月中旬,该合作社才开始出售商品粮。距夏收已经小半年,为啥这么久才出手?
“为了打时间差。小麦集中上市时卖不上价,现在市场价格有所上浮。”彭良成算了一笔账:小麦出售价1.27元/斤,从社员手里收购价1.22元/斤,差价5分钱,算上管理成本,不咋挣钱。不过,他话锋一转:“种子麦卖到了1.35元/斤,收益不错。”
今年小麦的产量高、品质好,但市场行情总体上不给力。然而,加入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900多户社员背靠合作社这棵“大树”,丰产又丰收。
彭良成介绍,合作社与社员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三个“真”:真入社、真服务、真受益。
真入社——农民入社必须缴纳股金,以提高社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该合作社为社员建立档案,记录托管期间社员的农资购买等情况,待年底分红时参考。
真服务——统一供种、统一生产、统一销售,还定期举办生产技术服务培训。
真受益——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更便宜的农资、更高的小麦收购价,还将争取到的种植补贴全部给社员。
“合作社为社员让利,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之路。”彭良成说,“冬小麦咋管理,明年种啥、咋种,我们都要好好盘算盘算。带着农民种好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我们合作社也要作贡献。”
责编: 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