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现身博鳌论坛:我在太空中能看到时间的刻度

大河财立方

2018-04-08 23:28:53

微信图片_20180408231758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段伟朵 周世龙 文图

时间是无形却公平的,很多人的成功可能就来自对时间的珍惜或把控。8日晚,群星璀璨,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上演,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冬、斯诺克球手丁俊晖、著名演员、东阳易星传媒创始人黄晓明、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魏坤琳等十余名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围绕“看见时间的刻度”展开讨论。

微信图片_20180408231747

陈冬:我在太空中能看到时间的刻度

“过去一年你对于时间的掌控是增强还是减弱了?”

在圆桌会首个投票环节,所有在场圆桌领袖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泾渭分明的选择。而陈冬的选择是后者。

陈冬解释道,过去的一年对他而言是放慢节奏的一年,因为在2016年他进行了一年的训练,紧张而充实,学习和工作效率很高。“2017年是身体的康复和对生活的再适应。”

作为一名生于河南的中国宇航员,陈冬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太空中对时间的感知。他说,因为专心任务,所以感觉太空中的33天“一眨眼就过去了”,航天器绕地球一圈是90分钟,他一天内就能看到16次日出日落。他经常透过航天器的玻璃窗眺望地球。

陈冬感慨道:“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看见时间的刻度’,我觉得比起在座的各位,应该我看到的最多,在太空上能清楚的看到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地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表盘,很奇妙。”

在辩论环节,大家对电子产品和游戏的沉迷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冬说,自己并没有太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因为对游戏的专注也是一种专注,但他同时认为,孩子的游戏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也会影响成长。

节目结束时,陈冬觉得自己从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不小收获,他说,希望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够“把手机变回手机,让自己做回自己”,不要沉迷于碎片化的时间和网络世界中,让科技回归到服务人的本源。

2017年大河报专访陈冬报道回顾:

磨炼17年终飞天!陈冬谦虚地说“上天眷顾”

陈冬感谢家乡培育,委托大河报向河南父老乡亲拜年

陈冬为河粉儿揭秘太空生活:45分钟白天 45分钟黑夜

微信截图_20180408231432

微信截图_20180408231509

微信截图_20180408231540

图为2017年大河报专访陈冬报道版面

面对微信黄晓明有“强迫症”,Dr.魏说其实没那么多有效信息

科技革新的目的常在于方面提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效率,然而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颠覆式的影响。回想十年前,无论是工作、社交、学习、信息获取都相对定时定量界限分明,而在内容无限下拉、碎片化个人定制推送、工作和私人社交在微信上交融的时代,时间的分区似乎变得无比模糊。技术打碎时间和工作界限的同时,人们如何更好地管理有限的时间?各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针对现代通讯工具对生活的影响,现场出现“抢话筒”的场景。

微信图片_20180408231736

“对于一大堆的微信消息,我的处理方法是先干自己计划内的事情,忙完了逐一了解来信、回复,当然也有一部分就不回复了。” 我爱我家集团董事长谢勇的最后一句话,赢得了在场嘉宾会心的笑。

“我也非常不喜欢长时间的语音信息,比如超过3秒。”黄晓明分享,但天蝎座的他却有处女座的“强迫症”,看到微信有未读信息,一定要去点。“把一个个小红点都点开。”

“这种强迫症是担心错过有效信息的心理。”魏坤琳(Dr.魏)说,但实际上快捷的通讯并不是很多有效信息,比如年轻人发了十几句话,都是表情包。“不要做技术的奴隶,而要学会利用。”

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对于此类矛盾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方式,那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并且把这种态度及时转达给周围人。“不回复微信并不是我不愿意理你,而是在忙我的事情,按照计划忙完自然会回复,要学会管理对方的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