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虾王”恋上濮阳“白腹美” | 六稳六保看河南

大河财立方

2020-07-22 19:46:00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文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翟晨媛 图)提起吃货标配小龙虾,可能多数人会想到湖南、湖北,但其实在咱们河南范县龙王庄镇,就有一个千亩小龙虾养殖基地。这里不仅有号称“白腹美”的小龙虾,还有传说中的“山东虾王”,一场故事就此开始。

一场龙虾美食节上的邂逅

7月22日上午,濮阳大地淅沥沥的夏雨如期而至,连块成片的小龙虾养殖坑塘上水汽氤氲,边上翠绿的蒲苇摇荡,平静的水面让人颇为好奇,水面下是一种怎样的光景?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故事的主角“山东虾王”宋艳辉。

“我们基地主要养殖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个大、腹白、味道鲜美,简称‘白腹美’。”提起养殖成果,黝黑清瘦的宋艳辉脸上笑出了花。

宋艳辉来自山东济宁,经营着山东润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小龙虾养殖企业。

2019年5月,济宁举办小龙虾美食节,宋艳辉的小龙虾品质兼优,脱颖而出,他也成为新一届“山东虾王”。而在百公里外的濮阳范县龙王庄镇,镇政府刚刚因地制宜将水产养殖确定为将来要大力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全国各地寻找养殖经验。这场龙虾节让两者不期而遇,一个有技术,一个供服务,火花就此迸发。

2019年10月,濮阳市润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濮阳润辉)正式成立,并建设了龙东水产养殖基地。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很忐忑,因为土质不同、环境不同,不知道范县这边能否养得了小龙虾,于是先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了测试,果然失败了。”宋艳辉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按照小龙虾的传统生长习惯,需要打洞繁殖,但是龙王庄镇是典型的黄河滩沙地,土质疏松,第一批小龙虾全被压在了洞里。

眼瞅着传统的养殖方法不行,宋艳辉团队就结合当地特色,进行了大胆尝试:将坑塘挖深,用水草打底,让小龙虾在水草下繁殖。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养出来的小龙虾不仅个儿大、腹底还白,品质颇佳。

“传统养殖方法中,时间一长坑塘底部会变污变黑,小龙虾贴地而行会将腹部蹭黑,所以需要定期用石灰对塘底进行清理。而我们基地紧挨黄河,引入的是带泥沙的黄河水,每一次引水都会带来新的泥沙打底,不仅不会将小龙虾的腹部蹭黑,还节省了清理成本。”宋艳辉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目前该基地共占地1000亩,每亩可以出笼成虾400斤,800亩净水面年产值460万元。这些“白腹美”主要销往上海、南京、济南等地,颇受消费者喜爱。

携手共走脱贫致富路

这场浪漫邂逅的结晶,是一条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子。

在采访当天,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几位上了年岁的村民正在捕捞小龙虾,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他们不仅是基地的龙虾“捕手”,还是刚刚依靠基地脱贫的贫困户。吴端品就是其中之一。

已年过半百的吴端品以前经常外出打工,但身体不好,还秋收夏种来回跑,一年到头白忙活。龙东水产养殖基地建成运营后,吴端品便抱着试试的念头干起了小龙虾饲养,结果每天只需撒撒料、割割草,工作不但不累,每天还能拿到80块钱的工资,每年拿到两万多,顺利脱贫。“闲时饲养小龙虾,农忙时回家里干农活,一举两得!”

龙王庄镇镇长李涛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基地所在地曾经是龙王庄镇最大的一块连片涝洼地,盐碱地、废弃坑塘较多,排水不畅,盐碱易涝,种植其他农作物收成不好,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附近农村的经济条件自然可想而知。

基地建成之后,不仅将废弃的坑塘运用起来,而且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营,成功带动众多村民摘了贫困帽。

宋艳辉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该基地主要由濮阳润辉出资建设,并负责管理、经营。李鲁元、吴桥、徐胡同等周边15个村把集体经济资金投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与濮阳润辉合作,入股分红,分红资金用于带贫和村内公益事业,可带动108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除此之外,该基地还优先吸纳像吴端品这样的贫困户务工,负责饲养、捕捞等工作,年用工约50人,每人年收入一两万元,保障基本生活无虞。

因“白腹美”举家而来,如今宋艳辉又有了新点子。

“目前基地已步入正轨,接下来我们将在拓宽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宋艳辉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目前基地已与海尔集团水滴联创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建设小龙虾深加工厂,生产即食小龙虾,解决消费者爱吃但不会做的问题;同时小龙虾全身是宝,他还计划加工小龙虾副产品,全面挖掘小龙虾的产品潜力,减轻因副产物弃置对环境的破坏;并发展小龙虾饲料加工,通过引进饲料加工生产设备,既解决基地的饲料供应问题,又带动周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未来我们计划将基地规模扩充到5000亩,从饲料加工,到小龙虾培育,再到即食品加工,形成全产业链条。”宋艳辉说,目前小龙虾饲料厂项目选址工作已经完成,马上启动建设。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分享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