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糖、高油盐、玩套路”是国产儿童零食三大痛,终于有人出手立规了

大河财立方

2020-05-17 18:39:01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杨霄 文 图

全国16岁以下青少年约2.5亿人,他们每天在吃什么零食?

5月17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天猫、良品铺子联合发布《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给公众一个基本全貌:重糖、高盐、玩套路,是儿童零食三大痛。与之同步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则为国内这一千亿级垂直市场第一次设定了基本规则,推动儿童零食制造业为其产品增设“红黄绿”三级标签。

丨为求“心安”,国内家长宁可3倍价格买进口零食

除主餐外,国内近2.5亿青少年每天在吃什么?

微信图片_20200517194416_副本

“白皮书”给出的调查数据是:每天,全国有7%的青少年在啃方便面,有8%的青少年在吃果冻,有9%的青少年丢不下手里的薯片,有10%的人离不开奶茶和蜜饯,有11%的人常攥着火腿肠,有15%的人嚼着口香糖⋯⋯

上述食品算不算儿童零食?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孙君茂给出了否定回答。他称,2019年,国内零食消费市场年交易规模近6000亿元。但这当中究竟有多少是儿童零食消费,却是无解。这是因为,国内未对儿童零食做出过完整定义,也没有出台过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适龄使用标准。所以,家长和青少年在零食消费方面的心情很复杂,或茫然,或随心,或是根据市场广告追风等。

微信图片_20200517191850

白皮书称,当前,青少年在市场上购买的零食,集中存在三个痛点:重糖、高油盐、玩套路。前两者,以饼干、膨化、糖果等食品居多。而套路游戏,如儿童饼干、儿童饮料、儿童面条、儿童酱油等,多是有儿童之名无“专用”之实,只是企业用来细分产品的市场手段。另如,“麻辣肉片”“香肉牛”等面粉加工的辣条食品,缺少警示标志、添加剂多于一般食品,更无适用者年龄要求。

相比国内,日本、俄罗斯等国对儿童食品、零食标准健全且严苛。这包括,食品品质、卫生、原料、营养成分、包装容器的材料和规格等。婴幼儿食品更是要达到营养成分微生物实验、重金属检测、农药残留检测等一系列标准,才能正式上市流通。

“中国父母很舍得为孩子在食物上花钱。如果冻,日本果冻是国产同类商品价格的3倍,但很多家长会不假思索购买进口产品。”天猫休闲零食负责人胡秋玥认为,这种消费行为并不理智,它显现的是国内家长宁可多花钱,其实是为了获得食品安全和心里踏实。事实上,洋零食不等于绝对安全,这没有依据。

丨给千亿级儿童零食产业立规,修复无规则裸奔状态

5月17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良品铺子等6家国内食品企业参与了该标准起草。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何继红表示,我国儿童零食市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业规范,建立儿童零食标准体系。儿童零食市场的规范与健康发展需要产品界定、生产指标与检测方法、标识标注、评价等多维度的系列标准去支撑。

微信图片_20200517191859

因而,这份《儿童零食通用要求》是国内首个儿童零食标准。它为儿童零食明确了定义,指适合3~12岁儿童食用的零食。同时,梳理了儿童零食与普通零食的核心区别,主要体现在营养健康和物理安全性、化学安全性、生物安全性等方面。这意味着,少糖、少盐、少油、无添加剂,将是未来国产儿童零食达标的基础条件。

良品铺子CEO杨银芬称,国内儿童食品标准仅仅完成了初构,仍待在未来行业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和纠错。它将会是一整套完整的安全体系,简单理解,加工制造方或销售方,都应以产品研发、食材选择、配方公益,还是生产环境或包装,都应以对儿童安全为第一条件。同时,要像电影一样,给儿童零食划出适用年龄范围、食用环境和条件等。从而,不断催化国内食品制造业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提档升级。

据了解,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等相关机构,正在推动儿童零食进行标签化分级,以绿色、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

杨银芬认为,国内零食产业市场细分,提高对儿童零食标准化,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这不仅为家长和青少年消费增设了安全线,同时,也为这片千亿级的“蓝海”市场,设立了竞争游戏规则,为净化不良竞争手段提供了依据。

责编: 刘赟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End



相关推荐